残疾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作 者:

作者简介:
田万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原文出处:
青年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残疾青少年个性特征的讨论

      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残疾将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能使他们无法参与适合他们年龄的各种活动。此外,有证据表明:残疾青少年极有可能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因此,不难理解,同那些正常的同龄人相比,残疾青少年将表现出不寻常的个性特征。虽然,我们在这一专题上用的笔墨都趋于证实这样一种假设(即残疾青少年比正常青少年显得依赖性重、更焦虑不安而且缺乏自尊),但是,人们仍然难以准确地把握下列三方面的问题:(a)残疾青少年表现出哪些个性特征;(b)这些特征具有多大的份量和普遍性;(c )这些特征同他们日常的心理状态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人们的研究方法并不十全十美,而是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其中包括;缺乏足够的客观尺度,无法确定各项研究指标的信度;无法控制受试者的有关人口统计变量;无法对残疾人和正常人进行准确的群体比较研究;残疾者在失调的病因以及残疾程度方面的差别过于复杂;个性特征的定义尚不明确;进行心理测试时仪器的使用存在问题,使用的仪器也不标准化甚至对残疾人无效。

      许多调查者都指出,残疾青少年的依赖性正在日益增长。帕屈西(Petrucci)博士很早以前曾主持一项名为“本里特”的研究计划,对部分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展开有关个性的抽样问卷调查。他把数十名视觉残疾的青少年同其它视觉正常的青少年作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22%的残疾者比正常人性格软弱,73%的人比正常人缺乏自主和自立。然而,他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或统计数字,来证实到底什么是视觉残疾者最客观的个性特征,因而他无法对上述材料作出适当的阐释。其它人在调查听觉残疾的青少年时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安德森(Andcrson)博士1982年为了综合评估形体残疾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依赖性进行了考察。安德森等人挑选了119名15 至19岁患有脊椎分裂及脑偏瘫的青少年,特地对他们进行询问,请他们就一些问卷作答,同时也询问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安德森等人还把他们同33名正常的青少年作了一个比较,结果表明,这些残疾孩子的母亲有40%都认为她们孩子的依赖性太重,她们对孩子的未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想知道自己的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独立地生存。然而,这种依赖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不正常的,人们尚不清楚。

      人们经常提到的残疾青少年的另一个性特征是缺乏自信和自尊。这一点并不让人吃惊,因为他们大多数受到现实和社会的限制,难以对所处的环境施加影响。安德森等人1982年对部分形体残疾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他们中有72%的人缺乏信心而且常常感到恐惧。温伯格(Vineberg)等人1963年为了考察视觉残疾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特地把他们同正常的同龄人进行了比较研究,测试他们的自我在心中的位置,结果表明:这些来自住宿学校和一般公立学校的残疾人比他们的同龄人更缺乏自我意识。在另一项比较研究中,他们要求失明的青少年和正常人一起,先挑选一些有关他们自身问题的卡片,然后针对卡片上的内容向他们提一些比较正式的问题,结果表明,在挑选卡片时,失明者同正常人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差别,然而,从他们回答的问题来看,失明的青少年对未来的信心要比正常人差一些。其它的研究者指出,失聪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自卑感也正在加重。

      好几项调查都表明:残疾青少年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紧张和焦虑。布劳恩(Brolon)通过对16—22岁盲人的个性研究发现,与同龄的正常人相比,这些盲人的神经更为敏感和紧张。并且女孩比男孩更紧张。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盲人个性中的紧张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安德森等人1982年指出,在患有脊椎分裂和脑偏瘫的青少年中,有相当多的人都感到十分的忧虑和紧张。他特别指出,25%的脑偏瘫儿童和43%的脊椎分裂儿童都有恐惧感和紧张感。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那些形体残疾的青少年在参加人际交往时尤其感到缩手缩脚。他们担心在社交场合遇到不便,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担心遇到难堪,担心自己的措辞不当,甚至担心在特定环境下癫痫发作。一般来说,残疾青少年的紧张感同残疾程度是一致的。

      特殊的残疾可能伴随着特殊的个性特征。例如,有人指出,失聪的青少年一般都偏执、多疑以及情绪化。此外,听觉残疾的人比过去更常使用简单的方式保护自己,比如克制自己。然而,对失聪者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较少,因此不足以证实这一结论。

      二、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与行为失调的讨论

      对残疾青少年心理变态发病率的研究只是近来的事,过去人们往往关注残疾者的个性特征,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症状和行为失调。近来,有好几项研究都表明:残疾人中间心理变态的发病率要比一般人高。然而,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人们无法从这类研究材料中得出无懈可击的结论。同研究残疾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一样,研究其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时也面临着一些明显的漏洞,其中包括:受试的正常人和残疾人群体未必能够代表所有的正常人和残疾人;测试仪器并不标准化,甚至根本不适用于受试者;此外,许多研究文献对心理变态症状的定义也不统一。由于这些原因,虽然许多残疾青少年都显示出很大程度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失调,但是,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的典型性不能不受到削弱。

      有好几项调查报告都表明,在残疾人中间普遍存在着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失调。迈恩德(Minde)对10至14 岁患有严重脑偏瘫的青少年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调查,他不但同这些孩子交谈, 还走访了他们的父母和教师,并向孩子的父母开列了一份精神病症状的“清单”,结果表明:这些孩子中有18%的人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变态,并在精神和行为方面存在失调。有趣的是:迈恩德没有把这些残疾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而且,他提供的材料没有指出心理症状的标准,也无法证实比率的信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