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计划经济之下,社会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将劳动力组织成一个个固定集体,使他们与特定的生产单位(企业单位、农村公社)形成凝固的人生依附。这种情形之下,公民,首先是作为劳动力进入管理者的计划视野,劳动力则被看成是一种国家公有的生产资源,由国家按计划统一配置,公民个人无权选择自己的职业(一颗红心,服从分配),也无权选择自己的居住地(一旦你被生下来,你就被纳入了计划管理的体系,就不能在计划外随意迁徙)。任何一个社会,流动性最大的是青年,不管是从流动的愿望还是从流动的可能上讲都是如此。因而限制流动,受影响最大的也一定是青年。所以,研究青年问题有必要关心目前的户籍制度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从总体上讲,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予以改革。 从经济角度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户籍制度提出了挑战。例如,“三资”企业吸引人才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吸引了内地的大量人才,就是在“不要户口”这个前提下实现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流行的大学生“三证报道”也是如此。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真正公平的按照市场原则进行操作的劳动力市场,而目前的情况是我国陈旧的户籍制度对之构成了阻碍。 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是只要现存户籍制度存在,企业对劳动力的选择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和公平的。事实上,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劳动力市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在毁弃这个劳动力市场——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是封闭的,绝大多数情况之下,所谓劳动力市场都只是针对各个城市具有本地城镇户口居民的,对外尤其是对更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是封闭的。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许多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对工作挑挑拣拣,他们宁可失业,在家领取救济金,也不愿做脏、苦以及所谓的贱活。例如北京市曾对失业者提出一项只要自己创业就可以享受数万元补助的计划,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冒失去国家安排的危险到市场上自谋生路。 这对于更为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他们失去了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公平就业的机会,也就同时几乎失去了一大半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果的机会。而这种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往往演化为实际上的经济收入和劳动条件的不平等。如北京某大学后勤部门正式工作人员人满为患,达到数千人,但是他们依然必须雇佣数百人的农村劳动力来负责打扫卫生,原因是这些活正式员工不愿意做,而一个农村雇佣工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一个正式工的十分之一。在这个大学的后勤部门,一个正式工的月实际收入近2000元(还要享受住房、医疗等其他待遇),而一个农村雇佣工的月收入只有200 元——尽管他的劳动强度通常要比正式工强得多。 以上分析可知,户籍制度的存在实际上带来了农村与城市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一方面保护了城市居民的低素质劳动者,另一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而言则构成了无法逾越的等级制;更重要的是人为地提高了企业、事业单位的用人成本,因而也削弱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从社会学角度看 严格的户籍制度,层层审批,严格把关,人为地提高了人口迁徙的成本,造成人口流动的凝滞,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凝滞。 在一个人口流动凝滞的社会,人们活动的空间(尤其是农村社区)狭小,人们的视野受到限制,交际圈封闭,生活闭塞,人们终年生活在熟人、熟物之中。封闭的生活只能产生惰性:因循守旧,老人统治,道德主义,人情社会。 因为迁徙困难,远距离工作,发展和异地谋生障碍重重,人们被迫生活在一个狭窄的生活圈中,迫使各个生活区间都发展出自己全套的娱乐、交际活动——人们被这些活动所主宰,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由于目光狭窄,人们对外界的兴趣也淡化了,自我意识变得模糊。生活在封闭圈子里的人总是缺乏真实的自我体验,首先是缺乏相异之人的对照(周围都是熟人,相互间缺乏对比——熟人在这里意味着遵守相同的生活风俗、习惯、方式),没有异己事物的激发,没有新鲜事物的激励,人们无法发现自身中的创造性(个性力量),寻求自我的冲动被压抑了。熟人社会是重人情、重归属感的群体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代替了竞争,守旧代替了创新,从众代替了独特。 在封闭的生活处境中,因为无法逃离,一个小小的过失都将是致命的。那些见过你犯错误的眼睛将永远盯着你,你无法摆脱。道德观之所以形成令人压抑的威胁,是因为到处都是熟人的目光。冒险被禁止,任何逾越常规的企图都被扼杀在摇篮里。“熟人”组成的社会圈子,四处都充斥着叫做世交、老朋友、亲戚的人,人们办事首先想到的是请亲友帮忙,人情成了办事的通行证,成了办事的前提,社会中各项事物的法则都归结为人情交换法则,没有人情你就四处难行——这从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封闭性。人们办事不是靠个人奋斗、发展个人的能力,以及与众不同的独立个性,在公平的公开的竞争中争取到待遇、机会、成功,而首先想到的是人情,找熟人、找依附、通关系、走后门成为这种封闭型社会的典型特征。 真正具有发展活力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人口流动的动机强烈、人口流动的成本较低的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移民的社会,“外地人”的概念便消失了,也不再附带任何排斥、蔑视色彩。广阔的活动半径打破了“地”的概念,社会的整体性增强,人们平等共享社会机遇,社会心理也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