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结构在不断加速分化,使旧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受到冲击,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有待建立。这就使得青少年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从而带来早期社会化的困境——造成社会化的偏差、失败及种种病态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青少年犯罪。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占70~80%的严峻现实(注:《比较犯罪学》,康树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无疑表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化过程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一、早期社会化的特点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可能后果 早期社会化是指从幼儿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该时期也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早期社会化的特点在于,就社会化的主体而言,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都以模仿甚至盲从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而从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来看,早期社会化受到来自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邻居和同龄群体等,而随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电视、书报、杂志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早期社会化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就需要社会为个人早期社会化提供特定的条件:一是相对稳定、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二是令人敬佩的榜样或社会权威形象供以模仿。一般地,当一个社会处于正常的发展时期时,可以为个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上述条件,而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时,提供这种条件就受到了影响。首先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分化,旧的规范逐步瓦解,新规范又尚未确立,带来新旧规范的矛盾对立,这必然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的倾向,使对各种社会规范缺乏理性分析和选择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依据社会规范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困境,表现为角色冲突和无法实现自我认同。其次,当早期社会化供以模仿的榜样或权威形象由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共同创造时,由于各自的评判标准不一致,榜样的形象便遭到损害,它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和行为约束力无疑会降低,也很难转化为其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二、早期困境的缘由 个人社会化的完成是通过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提供背景和刺激作用来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宏微观环境是如何影响个人的早期社会化并带来困境的呢? (一)社会宏观环境对早期社会化的不良作用 由于早期社会化的主体——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不太成熟,主要通过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型时期随社会宏观环境的不正常变化,使个人与环境二者间的互动中儿童和青少年受到了不当的刺激,表现为: 1、 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化使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实现自我认同并出现行为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冲突,我国的价值观念的嬗变十分剧烈,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态势,这就使得对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理解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依据价值观念的要求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引起适应性障碍并导致心理迷惘和行为偏差。 2、社会控制弱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间接负影响。 社会控制具有抑制和预防犯罪的功能,可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硬控制主要使用政权、法律等强制性手段实现,而软控制则主要依靠社会舆论监督的方式加以实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运行机制不稳定、社会结构的耦合度不高,从而出现社会控制弱化的情况。就硬控制而言,原来防止犯罪的一些机制和规范正在削弱并逐渐失去约束力,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尚未建立或虽已建立但尚无约束力。这种情况下,犯罪获利增加但犯罪成本却在降低——表现为我国的定罪概率很低,估计总体定罪概率低于5%,其中暴力犯罪的定罪概率稍高,估计在20%左右, 而财产犯罪的定罪概率则低于总体的定罪概率(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郑杭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这无疑使许多抱侥幸心理者不惜以身试法。就软控制而言,由于社会分化的加剧和社会流动的加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由于价值评判体系的多元化,使社会对某些行为更加“宽容”,违法犯罪没有以前那样的社会压力,这都使犯罪的发生更为可能,这无疑会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犯罪的过程。(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郑杭生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现代社会中,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它对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早期社会化的影响显得愈益重要。这种影响因大众传媒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导向、暗示作用,其中电视的影响力尤为显著。当社会各种组合间的成员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投向电视,疏远其它成员,与组合内部的人极少往来,缺乏彼此影响(如共同游戏和聊天)的话,那么,电视必然使社会各组合如家庭内的联系发生障碍。孩子与父母缺少交流,感情疏远,使父母减弱甚至失去了对孩子的指导和监督;另外,据国外的研究表明,新闻媒介中反映的暴力行为对攻击、好斗的行为具有刺激作用——可以解除青少年对寻衅攻击的抑制力,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和方法,学会暴力行为者的行为模式,从而视攻击行为为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有效手段(注:《犯罪学》,(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国际出版公司1990年版。)。此外,大众传媒中宣扬巧取豪夺、挥金如土、 暴力以及色情的内容日益突出,给有些社会丑恶现象罩上华丽的外衣,颠倒是非善恶美丑,它对身心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有一种潜移默化的腐蚀作用,造成其早期社会化的偏差和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