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青年发展的经济学思考

——关于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过剩和短缺的讨论

作 者:
李维 

作者简介:
李维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世纪60年代,在教育与经济领域曾出现过一场持续了10年的辩论。该辩论是由这样一个假设引起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会严重影响知识型劳力的职业前景,不仅导致知识型劳力的过剩,而且促使教育课程和专业设置偏畸发展。以亚洲为例,本世纪60年代,出现了城市中学毕业水平的青年失业现象;本世纪70年代,由于大批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年轻人涌入劳务市场,致使亚洲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势头开始减弱。然而,恰恰在这时,日本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有一支高质量的以中青年为主的知识型劳动大军,因而赢得了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于是,辩论的结果导向这样一个两难问题:知识型劳动力究竟是过剩还是短缺?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劳务市场,过剩和短缺的问题再次摆在亚洲青年人的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纪之交的亚洲青年,是在探索并解决“知识型人才”过剩还是短缺的过程中,谋求自身发展的知识型劳力的过剩和短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对亚洲青年反省自身的人力资源,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一、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的供给弹性

      近30年来,亚洲范围内中等教育以上层面的学生人数呈增长趋势。但是,有些领域在某段时间内人数有所增加,而在其他时候又出现减少的情况。各类科目的新知识型劳力的供给随着时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选择教育和职业的青年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有何关系呢?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是知识型劳力的供给弹性(supply elasticities for educated labor),其衡量方法是, 根据相应的经济刺激中百分比的变动,来测出选择各种教育形式的人数中的百分比变动。弹性的大小以现存的对各种职业的经济报酬和潜在的可能跨领域的人数为依据。

      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的供给弹性,主要受制于市场需求和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60~90年代,亚洲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促使市场需求大量的商业(金融)、管理、法律、计算机程序编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这样的“短缺行为”必然导致许多青年选择相应的教育形式和职业定位。然而,市场需求的背后,却是一种经济刺激因素,青年选择教育形式的决定,尤其是用“在职进修”的方式选择补缺教育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刺激,从而造成较大的供给弹性。美国经济学家于本世纪70年代曾对多种职业专长作了供给弹性的估计,弹性较大的涉及物理学、经济学、法律、教师、商业等。由于这些领域经济刺激诱人,青年纷纷问津。为了防止知识型劳力“过剩”,他们的调节措施之一是增加学费, 假定学费的涨落会影响求学人数, 并估计学费中每100美元的变化将会以0.8左右的百分点改变求学比例。但事实上,学费只占在职进修青年所得工资的很小一部分,结果并未避免过剩现象的出现。美国的这段历史会不会在亚洲重演?以中国内地为例,随着改革开放,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改造急需一定数量的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因而报考动力系统工程专业和在职改行求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的青年人数骤增。

      我们通过对经济刺激的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进行区分得到以下认识:短期反应是由经济刺激中的变化而导致的短时期内(3 年左右)供给的百分比变化,而长期反应则是指将来若干年内供百分比变化。一般看来,短期供给弹性明显低于1.00,而长期供给弹性却处于3.0~4.0范围之间。可以预见,类似动力系统工程专业的青年知识型劳动力,是根据“蛛网式”的动态波动来供给的。在一段时间里,一个较大的供给势必会降低工资和市场机会,继尔依次减少求学人数和市场供给,从而会进一步出现提高工资的经济刺激。可是,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过剩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不仅在当前的中国内地,而且在金融危机波及的亚洲诸国,均已开始表现出来。

      二、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面临的挑战

      “过剩”的结果之一便是失业。失业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停滞。世界银行于本世纪80年代作过一项统计,在亚洲中等收入的国家中,除中国和印度之外,国内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均有下降(注: WorldBank 1981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81.World Bank, Washing-ton,D.C.)。受此影响,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的失业问题成了一个严峻的现实。“国际劳工组织”(ILO)曾将失业划分成两种类型: “显性的部分失业”和“隐性的部分失业”。前者指短于正常工作时间,后者指收入异常低下。

      除了“经济增长停滞”这一主要原因外,对亚洲青年知识型劳力来说,其面临的失业问题问题还有下述几个原因:

      1.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亚洲与欧洲的情况稍有不同。在欧洲,失业的原因之一是昂贵而不断增加的工资花费。由于实际工资的增长相对高于产值的增长,利润受到了消极的影响,而利润的下降又导致了投资和职位设置的停滞。然而,在亚洲,工资是以知识型劳力的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知识型劳力的数量太大,就会降低他们的工资待遇,从而调整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型劳力的就业具有以下特点:(1)知识型劳力既使失业, 在等待一段时间后一般都能获得某种就业;(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可能性要高于非高校的毕业生;(3)大学毕业生不少由公共部门雇用,而公共机构中的工资结构不能迅速按照供求规律加以调整。从长远观点看,这种等待期不会减少高等教育实际比率的回归。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学生不能马上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大学却仍在以逐年增长的比率继续培养新毕业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