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

作 者:
轶名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般说来,在代与代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父母楷模文化、并存文化和子女楷模文化。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格丽特·米德曾经预测,“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年正在赢得还不为人所知的新的权威,亦即用子女楷模的方式来理解未来”。

      一

      青年楷模文化是青年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与传统文化、现存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青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是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的传统相联系的。

      1.从“传习仪式”到年龄群体

      在远古时代,不存在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青年。人们尊敬老人,把长者看做经验和智慧的化身,而青年和儿童的地位十分低下。一个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是通过一个考验期及其某种传习仪式完成的,这种传习仪式一般有三种形式,即隔离仪式、过渡仪式和接纳仪式。这就是说,让进入成年的孩子同他以前的环境分开,青年被送到森林中去,在那里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信守某些禁忌、斋戒,隔断同过去的任何联系,然后回到部落逐步接受图腾仪式的教育,学习神话,最后举行典礼,获得成人的资格。在这种传习仪式的古老文化中,青年做为一个社会实体是不存在的,因而也就谈不上青年的文化特质,随着史前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社会对青年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年龄群体的概念,即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古老的传习仪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雅典青年在成为战士之前必须经过一场考试,证明自己体魄强壮,然后才能在半圆形的群众集会上领取矛与盾,被吸进到青年军团。青年做为一个社会实体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社会也赋予青年一定的文化特质。但是,青年人仍然要以长者为楷模,服从长者无庸置疑的权威。

      2.从血缘群体到特殊文化群体

      在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中,青年人的生活被禁锢在家庭、家族的范围内,青年人无需走出这狭小的天地,就可从父辈的手中获得关于生产生活的全部技能和知识。在这一阶段,血缘群体是青年从事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到了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城市化运动的出现,才使广大青年以更大的社会性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特殊文化群体。在文艺复兴时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有几种特殊的文化群体决定着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这就是骑士团、大学和行会。这些组织举行一定的仪式或典礼进入骑士等级,领取大学文凭,从学徒升格为师付等。青年们在自己的组织里,在各种协会里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文化形式。例如,在文艺领域里的“狂飚突进”运动,说明青年在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已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人批判死气沉沉的封建文化和虚伪的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他们崇尚天才,富于幻想和激情,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氛围。当然,在青年人提倡的这种文化运动中,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的倾向,这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通之处的,但是,这并不表明,青年人已获得独立的社会政治地位。

      3.青年边缘化问题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问题,使人民倍受折磨。然而,在社会中遭受打击最沉重的就是青年,失业、社会分配不公给他们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生活上没有保障,政治上没有地位,文化上也不可能富有。劳动人民的子弟在求学时期就受到歧视,在进入自立生活以后,必然忍受着精神和经济的双重痛苦。因而,青年人扮演着社会边缘的角色。对此,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指出,青年是一个处于过渡状态的人口范畴。这就是说,由于年龄和客观的需要,青年正处于向拥有成人的全部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阶段过渡。这样他们就揭示了青年的这种“依附”状态和“边缘化”问题。所谓边缘化问题是指青年的“社会状态是模糊不清的,他们被认为既非成人亦非儿童。他们既不能分享成人的权力,又不能停留在青春期以前,即儿童的不负责状态,他们既不能受到成人真正严肃的对待,又不为成人所忽视”。

      边缘化问题的产生,使青年人感到一种状态不定、社会地位没有保障的感觉。社会各阶层对青年态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在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不公正、不平等待遇,常常使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表示怀疑。青年边缘化地位就导致了青年亚文化环境的产生。罗马尼亚青年学家罗森·马耶尔指出:“一代新的青年正在出现,他们的文化特点是,过早地向完全成人状态过渡时期就要求‘自律’,要求较少的保护,早在学习阶段就表现出享有完全的参与权愿望”,“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要求推迟到以后再去满足的状况”。(罗森·马耶尔《青年——再生产和政治变革的因素》)青年人要求政治上有参与权,文化上有受教育权,生活上要有劳动保障权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权益是不会得到彻底满足的。因此,青年只有在亚文化环境中发泄自己的不满,在亚文化环境中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4.由父母楷模文化到子女楷模文化

      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并存,与此相适应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趋向。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青年的成长过程不应是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简单变化,而应被看做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代与代的之间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社会化过程。一般来说,在代与代的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父母楷模文化、并存文化和子女楷模文化。所谓父母楷模文化是指父母在比较缓慢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权威,并要求子女要无条件地向父辈学习。原始社会、传统社会、宗教团体大都是父母楷模文化,从过去吸取权威;所谓并存文化是同龄人向同龄人学习的文化;所谓子女楷模文化是指成年人向子女学习的文化。马格丽特·米德认为,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子女楷模文化,青年人正在赢得新的权威。这就是说,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青年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在对青年社会化的同时,社会也正在青年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