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人群中最活跃的群体,其生理、心理都处于迅速变化之中;青年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定型定向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喜欢结群,他们常为实现某一目标和实现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各种类型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青年工作者往往只强调对青年正式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忽视了对非正式群体的认识、关心和指导,甚至简单地把非正式群体一概斥之为无组织、无纪律的小团体。事实上青年非正式群体是广泛存在、异常活跃的青年群体。它对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对青年的社会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探索青年非正式群体与青年的发展成长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青年,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类型 青年非正式群体,是指青年在社会生活中以个人的兴趣为基础、自发形成的一种无正式组织形式的集合体。它显著的特征是由青年根据自己的志趣自愿自发组成,成员间的关系一般没有明确规定,可变度较大,感情色彩较浓。青年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它是青年为了满足某种特殊需要而自发形成起来的松散团体。 青年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正式团体往往难以满足青年众多的兴趣和需求。例如以满足集体大多数成员的需求与各成员的需求客观上存在差异,有的还相当大;部分成员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个人情感的需要很多在正式群体中无法满足。因此青年除了参加正式群体之外,往往主动寻求建立某种非正式的小型群体,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出现的生活方式社会化、多样化的趋势,青年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生活内容日趋丰富,交往机会日益增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年中自由结群的形式大量增加。如现在高校学生社团组建丰富多彩,从文娱体育到艺术、文学、科技小群体,同时在社会打工一族,青年农民中也出现了以群体形式活动的小组、联谊会、俱乐部、协会等。 青年非正式群体大多是基于某种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相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空间距离较近;成员间存在某种互补关系而建立的。综合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发性。青年非正式群体几乎都是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它既非上级安排,也无需社会“正式”承认。 2、相似性。青年群体成员间都是感情比较相投,观念、兴趣爱好、习惯、志向等较为一致而自愿走到一起,一般关系比较密切,凝聚力较强。 3、直接接触性。群体成员间处于直接个人接触之中,这种交往方式促进彼此情感交流、加深相互了解,成员间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也较强,在交往中可以快捷地沟通信息。 4、流动性。非正式群体由于自愿结合,一般都没有强制的纪律约束,组织较为松散,合则聚,不合则散。成员不固定,进出比较自由。 形成青年非正式群体的原因复杂,有青年本身的生理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原因,因此其种类也较多,形式各异,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1、学习小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一专多能、高素质的人才。青年渴望学到丰富的知识,掌握多种技能,许多学习小群体被青年看作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对学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诸如“口才协会”、“书画协会”、“文学社”、“英语兴趣小组”、“电脑沙龙”等。 2、友谊小群体。喜欢交际,尊重友谊是青年的一大特点,青年人渴望真诚的朋友,彼此能相互理解、支持和帮助。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青年人往往希望在自己生活圈子里多几个朋友。 3、娱乐小群体。爱玩好动、文化娱乐是青年的特别需要,它使青年的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这也是青年健康成长、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因此青年中形成“围棋协会”、“业余足球队”、“迪斯科俱乐部”、“艺术团”、“洞穴探险协会”等小群体。 4、经济小群体。青年由于独立意识的增强,加上对社会实践的渴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欲涉足于商海,或利用自己的专有知识技能通过劳动谋求经济效益。逐步形成“家教中心”、“勤工俭学组织”等经济小群体,他们过去发展较慢,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类小群体将会发展起来。 青年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在整个社会中,青年群体是连接青年和社会的纽带。对青年起着直接影响作用的非正式群体,经常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作用于各成员。要研究青年非正式群体在青年社会化中的作用,就必须探究青年非正式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青年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是群体成员认可并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不一定有明文规定的规范。但它对青年有着强大的约束力,对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在有的情况下,宁可违反组织纪律,也不违背朋友圈子中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青年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受群体目标和群体素质的制约,不同性质的群体有不同类型的规范;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群体其规范也有很大差别;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成员间的彼此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它制约着个人的行为,促使成员与群体其他人尽可能保持一致,而正是这种一致性,保障非正式群体的共同性,并使群体得以维系。 青年非正式群体规范形成后,就会对每个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群体中的成员按照大家都遵循的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顺从”或“从众”的特点。成员的这一“从众”特征,对于发展中的青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个人意识尚未定型,道德观念还不完善,思想上的可塑性还很大,在无形而有力的群众压力下,群体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很容易转变为青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古语道:“近未者赤,近墨者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青年如果参加了健康进步的青年群体,在群体规范要求下,就会抑制或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加速成长,健康地成长为社会化的人。反之,如果加入落后、消极甚至反动的青年群体,青年就会受到错误群体规范的影响而丧失辩别力和判断力,颠倒是非善恶,误入岐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