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与青年素质结构的调整

作 者:
吕杰 

作者简介:
吕杰 黑龙江省少年研究所

原文出处:
学术交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与行政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大批转移,以致形成结构性失业。在优者上、庸者下的市场机制的冲击下,青年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结构对其再就业的成功显得尤为重要。

      一、再就业青年素质技能优化的必然趋势

      第一,下岗与失业青年的素质现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来看,据初步预测,“九五”期间全国三种产业结构将由1995年的53:23:24调整到2000年的46:25:29。一些高知识含量的产业,将有较大增长,第三产业中的数据处理、信息、咨询、通讯等行业需求人数有所增加。下岗与失业青年的技能、素质现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会日益造成职业空位与失业并存的矛盾,出现“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局面。

      下岗与失业青年的整体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较低。据1996年劳动部对下岗职工统计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71%,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者占26.3%,大专以上只占2.7%。另外,据国家经贸委、团中央等部门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青工队伍素质水平达到高级工的只占1%,中级工占10%。初级工占80%,剩下一些连基本技术等级都没有。另据哈尔滨市劳动局对1000家企业13万富余职工的调查,只有11%的职工拥有技术专长,其余绝大多数职工缺乏技术专长。不具备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青工是影响他们下岗、失业后寻求再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下岗与失业青年技能结构单一。由于青工失业或下岗后往往面临着转行、转岗的问题,原有的技能用不上,新的技能不具备,缺乏竞争就业的技术实力,也降低了再就业的选择能力。尤其那些全行业都不景气的纺织、机械、煤炭、军工等系统的青工下岗失业后,往往由于他们的技能不能适应转业、转岗的需要,以致陷入再就业的重重困境。

      下岗与失业青年胸无计划,依赖性强,缺乏紧迫感和竞争心理。一些青年对突然失去的就业岗位,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出现不知所措的依赖感和竞争上的自卑感及得过且过的观望感。在马上重新就业和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显得比较消极和被动。从我们对黑龙江省部分下岗青年的调查座谈中发现,一些二十几岁的下岗青年依赖父母的心理较强,对前途没有什么想法,走一步看一步,而且侥幸地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有更好的再就业机会而等待观望,不去主动用知识充实自己,主动竞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落后的就业观念和消极保守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影响他们再就业的一大障碍。

      第二,下岗与失业青年的素质现状将制约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下岗与失业青年如不能立即找到或适应新的岗位,加之有些青年素质较低,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制约。一是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我国下岗青工约402万人,今后三年仍将增加280~350万人。大量有劳动能力的人吃了饭没事干或不干事,不仅不能创造财富,而且要消耗社会财富。粗略计算一下,一般性劳动力产值,加上如有用武之地可能带来创新发明取得的巨额价值,这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惊人的。二要造成潜在的社会不稳定。下岗青年重新就业是他们最重要的劳动权益。大量失业人口的增加,难免会降低生活水平,加之心理失衡,势必引起不满和对抗情绪,特别在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社会震荡。一些素质较低的青年难免要“扛起刀枪闯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三会制约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青年增多,涉及劳动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劳动合同无法签订,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无法确定,一些离岗不离职的青工无法签合同,还不能解除隶属关系。所以这个问题未根本解决之前,新的劳动用工制度无法真正建立起来。

      二、再就业青年素质结构的发展取向

      第一,再就业青年必须走出人身依附的樊篱,丢弃社会依赖的心理,树立自身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中国就业压力实际上显示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劳动制度和劳动者状况的危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调整的结构性失业,再就业青年不要以“多余的人”而自暴自弃。中国需要大批市场经济下的劳动人力,而中国青年劳动者恰逢其时,是真正开始丢弃铁饭碗、自己造饭碗的最佳时机。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形成打工意识,就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依赖意识的反叛,进而向着“老板”的理想努力,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经营者。跳出国有的圈子,天地更宽,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樊笼,前景更广。青年劳动者必须形成自身独立人格,以改革的精神和创业的勇气,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营造自己的天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再就业青年必须破除社会保险观念,勇于承担风险,树立平等的竞争观。据北京市劳动学会调查,下岗职工最大的顾虑是丢掉养老与医疗保险,55.7%的人认为,他们只有在有了可靠的养老与医疗保险的条件下,才会同意与原企业终止劳动关系,说明大部分下岗职工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远未丰富,很难达到西欧的“福利社会”,而要实现在改革中普遍得到实惠,随着改革的发展而愈发成为不可能。改革是弃旧布新,是一场人的革命,改革的社会不可能有社会全方位的保险。具有年龄和智力优势的青年劳动者,有能力承担失业的风险,必须增强竞争意识,与自己竞争,与他人竞争,不断超越自己。深圳等南方一些城市青年时刻奋斗而潇洒地寻找着自我发展的下一站,他们坚信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而占下岗职工1/4的东北三省青年需要增强的正是这种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青年劳动者应找好定位,敢于脱颖而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