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8:充满机会和希望的中国青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郗杰英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刘俊彦 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策划部主任

原文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中国青少年研究
复印期号:199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年,对于亘古如斯的人类、地球乃至宇宙而言,实在是短暂的瞬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可以从婴儿成长为青年,是人生中的豆蒄年华。岁月如梭,时光荏苒,20年后再回首,年轻或不再年轻的你,宛如回味一首人生隽永的歌,这歌唱道:“白驹此去无多路,岁月无痕快著鞭……”

      1978年,天公重抖擞

      与如今金秋时节高校门前人头攒动有所不同的是,1978年的一、二月份,上一年年末,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27.3万名幸运儿陆续走进了高校的课堂,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的田野和工厂的车间,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至此恢复,成千上万青年人求知成才的热潮兴起。

      同时,赴国外留学的大门也慢慢开启,当年有50多人被派往国外学习,20年后这个数字已逾30万,这些青年人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同世界对话的先行者。

      同样获得权利的是无数的“知识青年”。10月份召开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结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知青陆续返城。

      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多年禁锢的思想开始冲破牢笼。

      10月,歌颂四五运动的话剧《于无声处》在京公演,居中人发出了“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呐喊,引起强烈共鸣,剧作者是上海的青年工人宗福先。

      11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中共北京市委正式为“四五运动”平反,历史终于还伟大的“四五运动”以真相。

      也许是需要“落实政策”的人和事太多,人们迫不急待地寻找着种种途径来倾吐心中的愤怒和呼吁:一些自发刊物纷纷出现:“伤痕文学”风靡大江南北……

      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等,都对“文革”对青年一代心灵上造成的戕害进行了沉重的控诉和反思。

      年底,改变国运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终于找着了北。

      不过,“两个凡是”是声音依然清晰可辨,关键的几步,并不好走。

      1979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979年也是多事之秋。

      2月17日,“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的年轻战士受到人们的歌颂和赞扬。《高山下的花环》曾让无数人热泪沾巾,《十五的月亮》、《望星空》传唱至今……

      9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新长征突击手”一度成为青年心目中“荣誉”的代名词。

      12月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学生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做贡献”的口号,成为这一年里青年最令人振奋的强音。时人评论说,这一口号“好就好在面对现实”,“表明了青年人思考后的崛起”。

      同年,邓小平访美获极大成功,中国向世界开启了大门;中断了30年的穗港直通车再度开通;荣毅仁出任中信老板……这些事件均为刚刚苏醒的中国注入活力。

      而广大农村青年,则受安徽小岗农民的启发,扑下身子象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起自家的“自留地”了。

      1980年,人生的路啊……

      1980年4月,《中国青年》杂志刊出青年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为什么越走越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封信牵动了广大青年的心,展开了一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编辑部先后收到近6万封来信,编发了18万字的稿件。尽管讨论既有共鸣也有争议,但它给青年带来的启示和激励却是勿庸置疑的。

      从这一年起,中国城镇年轻的父母们开始逐步接受一个新名词——“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成为我们的一项国策。

      生活中的变化也让青年人倍感激动:

      《小花》、《庐山恋》、《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带有爱情情节的新影片给青年人打开了一个诱人的空间;

      这一年,喇叭裤成为青年人服装上的时髦货,从城市到乡村,概莫能外。

      在关注精神的同时,青年男女更加关注现实,结婚时一本“红宝书”、两盒香烟、几斤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8月,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中国,走进了充满希望的80年代。

       1981年,“五讲四美”与“个体户”

      “五讲四美”与“个体户”都是1981年的新名词。

      2月25日,全总、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九单位发出联合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目的在于恢复和发扬优良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城镇出现的大批“待业青年”使中国的就业压力几达极限,于是,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不少青年开始以“个体户”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从事零售、修理和餐饮等服务行业。10年之后,这些“遭到”人们同情乃至白眼的人中的不少人做为先富起来的人而“遭到”人们的羡慕。

      “五讲四美”目标明确,要把青年塑造成文明的人,“个体户”却在无意之中把一部分青年推向了富裕。

      1981年值得记忆的事情还有很多:

      1月,罗中立的油画《父亲》通过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而成为经典,这是一代青年对中国国情的深切体验;

      同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为青年成才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