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100平方公里。 这里汇集了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138家科研院所、55所高等院校,还有国家图书馆和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内罕见、国际知名的科技人才密集、科研仪器设备密集、信息情报密集和科研成果密集的综合智力、技术密集地区、著名的“科学城”——中关村就座落在园区的中心地带,36万科技工作者辛勤敬业。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被中外人士誉为“智力库”。 目前,区内已拥有新技术企业4000家,其中三资企业1000家,新技术、新产品6000项。以方正、四通、联想为代表的“20强”、“50优”成为园区经济的技术支柱力量。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学工程和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企业群体迅速成长,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并对带动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7年的探索和发展中,试验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富有成效地参与了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围绕着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逐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在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科技力量的合理使用和流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北京试验区建区7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滚动发展。据最新统计,1995年1至6月经济发展数据为:技工贸总收入:8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4%,其中相关贸易商品零售额1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工业总产值:现价3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1.8%,90年不变价3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7%;上缴税费总额: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2%;出口创汇6436.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5.4%。 北京试验区经济规模的持续高速发展也吸引了大批国外企业,日本的三井、松下、日立、住友、法那克、富士通,美国的DEC、惠普、英特、微软、通用电器,瑞士的SGS等跨国企业集团相继进入试验区投资合作。截止到目前为止,共认定三资企业1000家,以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投资项目与技术达1400余项。由于试验区整体劳动力素质较高、企业的管理比较接近国际规范,因此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入资率、投产率及盈利率都处于北京市的领先地位。 为顺利实现北京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进程,1991年10月,经国家科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试验区内筹备建立“土地信息产业基地”。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是北京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地位于圆明园公园北部的上地村,占地1.81平方公里,这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开发建设并经营、管理上地基地的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可以代表国家有偿转让基地的土地使用权。进入基地的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惠政策。目前,土地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燃气、集中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已转让工业用地33万平方米,占可转让工业用地的54%;开复工面积达45万平方米,20万平方米已竣工交付使用;81家企业已进入上地基地,其中三资企业30余家,已投产的企业12家。 宋健同志这样评价:“土地信息产业基地将成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成为中国同国际高科技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