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海南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有些人对此充满了疑惑,甚至由原来的盲目乐观一变而为极度悲观。这种认识的产生,是思想观念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的规律性缺乏认识的表现。近一、二年来,海南开发建设面临的困难,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客观反映,属于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没有必要因此而惊慌失措,悲观失望。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经济发展过程的典型特征就是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期性。经济增长周期,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据一位经济学者统计分析,我国从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经济增长经历了八个周期,每个周期持续时间为4-6年,并都有波峰和波谷,可以用波动率来度量总体经济的周期波动幅度。目前正处于第八个经济周期的波谷。 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都表明,经济周期的每一个波峰都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波谷,波峰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随之而来的波谷就会越低,持续时间也可能会越长。反之,前一个经济周期的波谷越低,时间持续越长,后一个经济周期的增长潜力就会越大,发展的机遇就会越多。这种认识视角的转换,有利于我们正视困难,增强发展信心。 比如,建国后第一个经济周期是1957年到1962年,持续时间6年。波峰的1959年国民收入波动率高达30.74%,波谷的1962年波动率为-27.6%,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低谷。再比如,我国的第七个经济周期是1987年到1991年,持续5年,波峰的1988年波动率达6.02%,1990年波谷的波动率降到-3.29%,是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波谷。正是在这个很低的波谷中蕴藏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使1992年到199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出现成了势所必然。可见,经济的“冷”和“热”是相互依存的,经济周期的高潮以低潮为代价,经济周期的低潮以高潮为背景。 毋庸讳言,中国的经济是非均衡发展的经济,特别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非均衡发展的动因尤为强烈。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非均衡发展的中国经济中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我们的基础弱、起点低、实力小、目标大,开发建设的任务繁重,要实现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衡现象。要知道,使经济总是在经济周期的波峰上高速运行是不现实的;同样,经济也不可能总是在波谷里停滞不前。当然,我们并不是在经济周期面前无能为力,经济决策对经济周期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如何认识经济周期对海南发展的影响,如何驾驭经济周期为海南发展服务,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海南建省办特区七年多来,起码经历了两个经济增长周期。第一次是1988年为波峰,1990年为波谷;第二次是1992年至1993年为波峰,1995年为波谷。这两个经济周期,从大的方面看与全国经济周期是相一致的,但其波动形式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第二次经济周期的波峰,在海南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表现出强劲的经济增长惯性。这与我省创造性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有关,表明了经济决策在经济周期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显而易见,海南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二次经济周期的谷底,这个“谷底”有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方面它说明我省经济总体上处在困难最多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均为较低值;另一方面它还标志着从波峰到波谷的一个完整周期即将完结,海南经济将要在新的转折点上复苏和攀升,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运动,并在今后二、三年内呈爬坡状态。 经济发展的平衡状态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现象,更普遍的情况是介于失衡与平衡的调整过程之中,实际经济运行的轨迹是增长因素和波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在资源约束和利润驱动的双重作用下,超常规的增长往往会造成总量的失控和结构的失调。尽管人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历次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反映都给其后的发展留下了艰巨的调控任务,而且这种调控任务如果不在落差较大的谷底里是无法最终完成的。 研究海南经济的发展问题,不能被当前经济周期波谷现象困扰而一筹莫展,要跳出波谷看周期,利用周期促发展。处于波峰时,要防止头脑发热;处于波谷时,则应防止心灰意冷。在经济周期的谷底徘徊期,要准确地把握住经济发展的阶段,把握住经济周期的临界点。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转换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明确新经济周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辩证地发展地看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处于波谷时投资风险较小,成本也低,机会也多。现在正是为新的经济周期积蓄力量、谋篇布局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