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从社会市场环境、社会金融环境、社会就业环境、社会保障环境、社会人才环境五个方面给予分析。 一、社会市场环境与改革的紧迫性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747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6年增长8.8%。同时,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抑制,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仅为0.8%。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 是多年来没有过的。因此,对于1998年经济发展的走势,曾普遍有相当乐观的预测,如1997年底,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经贸委、国家统计局等权威机构的预测报告,大多认为1998年GDP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9%,最高认为可达9.7%。然而,时过不久,中央在制定1998 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却提出了经济增长率8%、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的目标。经过1998年上半年的运行,半年经济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仅增长7%, 而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却出现2.1%和4.3%的负增长,我国经济出现了由热转冷的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除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卖方市场”。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因而企业担心的主要不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产品能否生产出来。旺盛的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因为只要能生产出来,尽管成本较高、质量较差,但仍能卖出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这种卖方市场的格局迅速向买方市场的格局转变。相当多的产品生产能力逐渐大于社会需求,不仅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等机电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而且就连原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能源、原材料、运输、邮电等基础产业也不再紧缺甚至过剩。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基本没有,98%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不少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出现过剩,如全国彩电、冰箱、啤酒、卷烟、纺织等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已达40—60%。 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既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方面。从有利方面看,我们一直强调对国有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要进行结构调整,要加快技术进步,要强化经营管理,但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不管经营好坏、效率高低,技术是否先进,产品是否落后,都能维持过去,因此企业的优胜劣汰也就无从谈起,该破产的不会破产,该兼并的不能兼并。而目前的买方市场,使相当多的经营管理落后、产品技术陈旧的企业难以生存,从而有利于结构调整,有利于兼并联合,有利于优胜劣汰。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减少,下岗人员增多,使得企业对改革成本的承受力减弱,而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并未完全建立,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保证大多数职工的基本生活,改革的力度就不能太大,从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制约。 二、社会金融环境与国企债务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金融体制基本上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银行全部为国有,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财政的出纳机构,每年的贷款多少、贷给谁往往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干预。随着改革的深入,近年来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加快。1996年国家首先对银行的政策性职能进行了分离,在新建部分政策性银行的基础上,力求使现有的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性银行,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同时还批准成立了若干非国有的股份制银行。从目前来看,全国金融体制改革仍在推进,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对金融改革更加慎重。客观地讲,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未能直接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的金融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的调控机制,二是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持慎重态度,在此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应当看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积累和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形势不容乐观。1998年中央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这实际上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1994年以来中央银行四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后,1998年7 月,中央银行又第五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力求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然而从实际看来,效果不明显。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国家采取行政干预的办法,大量动用国有银行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低下,相当一部分贷款有去无回,形成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据统计,1997年末,我国各银行贷款余额59317.5亿元中,不良贷款约占20%; 其中逾期两年以上的呆滞贷款约占5—6%, 预计无法收回的贷款约占2%,仅此两项,其绝对额超过了银行自有资本。根据东亚各国的经验,如此巨大规模的银行不良资产,正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潜在基础,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加以消除。 国有企业债务负担过重,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难题之一。据1996年底的数据,在32.2万户预算内国有企业的7.29万亿元资产中,负债为5.18万亿元,资本金仅为2.11万亿元,负债率为71%;在国有企业债务中,逾期、呆滞、坏帐贷款及长期拖欠等不良债务约占20%。要解决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最核心的问题是这笔债由谁来还。目前采取的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贷改投”,即把企业债务转变为国家或金融机构投资。二是以破产、兼并为基本形式的“资产重组”,即通过破产、兼并由银行核销部分坏帐。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政策和确定的试点范围,1997年已安排“贷改投”300亿元,银行冲销呆坏帐300亿元,1998年这方面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三是依靠资本市场帮助企业增资减债,即通过股份制改造,为企业筹集资金,减少企业债务。1997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增上市额度350亿元,以每股10 元左右的发行价估计,可筹集社会资金3500亿元左右。到1997年底,上海、深圳证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45家,比上年增长40.6%,市价总值达到17529亿元,增长78.1%,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4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