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探求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对于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搞好公有制经济的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迫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的变化 纵观世界范围内私有制实现形式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大体经历了个人资本、资本家联合资本、资本的国有国营和以股份制为中心的所谓“人民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推动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变化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化生产规律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的每一次演变,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解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大框架不改变,私有制实现形式无论如何改变,都改变不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问题,改变不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突出矛盾。 从7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开始了一股私有化的浪潮,各国纷纷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推行公民所有权和雇员股份所有制,鼓励雇员购买企业的股份,英国首相还提出了“把工人都变成资本家”的口号。这一次私有化浪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资本;二是鼓励雇员大量地购买企业的股份。通过私有化,英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已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下降为不到1%。 这是世界私有制实现形式的一次重大变化。 从近20年来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情况看,这次私有化,有效地缓解了劳资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这次私有化依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改变私有制的本质内容,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的占有状况,没有改变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问题。据调查,在美国,只占人口10%的家庭占有各类股票的89.3%,而占人口90%的家庭却只占有股票的10.7%。1%的最富有家庭, 拥有美国全国总财富的三分之一。这就是说,股权分散化、社会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仍然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状况。因而,股权的分散化、社会化实际上加重了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使资本家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支配庞大的社会资金,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大利益。 从上述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看法呢?资本主义国家也在被迫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的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进步,核心的东西是逐步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但这种调整,是在私有制的大框架内进行的,是以维持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为条件的,因此,它既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二、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形式的演变相适应, 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世界范围私有制实现形式不断演变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思想、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在原始积累阶段,对企业的管理是野蛮和落后的。野蛮的管理,导致了工人大规模的反抗,这使资本家意识到,不改变管理方式,资本主义的统治就无法维持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逐步繁荣起来。他们认为,人在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是很难取胜的,主张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提出,用过去棍棒政策对待比较知识化了的工人,是行不通的,用“胡萝卜加大棒”的传统管理方法驱使人们去从事已经相当技术化、脑力化的劳动,也很难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因此,一些资本家提出了在当今科技、工业现代化的条件下要关心人、尊重人、目中有人的管理哲学。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允许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工人可以入股参股,并组成劳资合作共同体的意见。这种管理思想,逐步被各国政府所接受,并以各种法律的形式确立工人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又通过鼓励雇员购买企业的股份,实行劳动者有其股,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奠定了经济基础。这样,现代私有制条件下的企业管理,似乎实现了劳资平等。这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的重大变化。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私有制实现形式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化,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它本身也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一是职工参股入股,实质上是职工把自己的劳动收入剩余和自身的劳动交给了企业,股份又不足以影响企业的决策,这就产生了少数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与广大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因为企业的决策是按照少数大股东的利益进行的,而企业一旦经营失败,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大多数小股东;二是工人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包括担任董事、监事,虽然可以代表工人表达一些意见,影响一些决策,但不足以影响企业的重大决策,更不能损害大股东的利益,因而它并不能改变企业私人所有的性质,这就产生了企业管理制度上表面的民主化和事实上的大股东决策机制之间的矛盾;三是私有制实现形式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变化,并不因为劳动者有其股而改变劳动者是雇佣工人的地位,恰恰因为劳动者有其股,把劳动者更加紧密地捆在了私有企业的战车上,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必将打破目前相对稳定的平衡,迫使生产关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