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的增长目标后, 一些人士对该增长目标表示怀疑。特别是经历了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后,这种疑虑愈来愈重。我们认为,疑虑不是没有道理。但增长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内需,只有扩大内需,进而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才能确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本文拟就扩大内需的基本思路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确保经济增长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世界银行专家G ·Ingram认为,基础设施能力是与经济产出同步增长的,基础设施存量每增加1%,GDP就增长1%。 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大、工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造成在投资分配上偏好于加工工业的短期行为,导致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据统计,曾经由于缺电严重,全国大约30%的工业生产能力被迫闲置,每年因此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我国铁路负荷强度每公里高达2579.4万吨公里,是日本的1.98倍、印度的3.28倍、美国的3.43倍。全国铁路运输能力只能满足申请需要计划的60%左右,部分干线只能满足40%。其他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也同样供不应求;1960—1988年,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与电话装机的增长率之比为1∶1.5,我国则为1 ∶0.6。直到1990年,我国电话普及率才只有1.1%,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另据统计,与1978年相比,1996年我国GDP增长了4.45倍,工业附加值增长了6.7倍,而铁路里程仅增长了33%, 内河通航里程下降了18%,农村小型水电站减少了一半。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属于城市间交通网络最稀疏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人均道路长度,还是单位可耕地拥有道路长度,均低于巴西、俄罗斯的水平。 多年的实践证明,那种名义上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实质上削弱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做法,虽然暂时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率,但其负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一是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二是不利于投资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且还可以调整久已失衡的投资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就必须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财政在支出时给予必要的倾斜,也需要政策性银行全力支持,更需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根据测算,如果199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 基础设施投资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约1600—1700亿元,仅靠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银行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引入潜力巨大的民间资本。福建泉州刺桐大桥建设的成功,为我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开辟了道路。相信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二、优化投融资环境, 在激发企业投资热情的基础上确保经济增长 近年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据中国人民银行对5000户工业企业投资意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在企业已有的投资项目中,只有28%的企业有新建项目,且多集中于大型企业。有30%的大型企业有新建项目,有新建项目的中小企业只占总数的26%和23%,均低于平均水平。为什么企业投资热情普遍不足?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方式,难以解决投资的资金需求。调查表明,企业的投资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约占37%),其次来源于企业自身积累(约占25%)和内部集资(约占10%)。尽管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与银行贷款相比,证券市场融资的规模与范围远远赶不上银行融资,且这种状况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我国企业融资的模式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然而,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加之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行为。据统计,1995年87905户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2.3%, 中型企业为71.6%,小型企业为71.5%。负债率如此之高,如果再考虑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不良负债的因素(约为30%左右),则商业银行“惜贷”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作为商业银行来说,注重的是稳健经营,不能不考虑贷款的安全性,如果盲目放贷,就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风波和日本、韩国银行的相继倒闭充分昭示了这一问题。 二是微利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许多产品的生产能力不仅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甚至大大超过国内需求与正常贸易条件下的国外需求之和。产品的供给超过需求,势必导致生产能力闲置。比如1995年一些家用电器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就很低,其分布区间为10—70%,以40—60%居多。如此低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会造成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下降。据统计,1995年国有企业的平均资金利润率仅为1.85%。即除了为数不多的高盈利企业和部分严重亏损企业外,多数国有企业处在利润极其微薄、或处在零利润的上下波动的状态。这就为企业投资蒙上了一层阴影:多数行业收益率较低,投资回收期很长,投资的财务评价不可行,而且还有将整个企业拖垮的风险。如此下去,企业就进入“欲投不行、欲罢不忍”的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复建设作怪。在投资领域下放投资决策权、引入市场机制的时候,没有同步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各地、各部门、各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在对市场没有充分调查和预测的情况下,就盲目上投资项目,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建设,互相“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造成企业产品成本升高、销售萎缩、效益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