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 这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意义重大。首先,它是对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进行的。过去我们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也进行过精兵简政之类的机构改革,但那时是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经济越发展,管企业的人就越多,政府机构就越膨胀,所以,以往的几次机构改革都陷入循环之中,效果不大。而这一次是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改革,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以前直接管理企业的专业部大大缩小了,调整幅度之大是空前的。这个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它也是一场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机构改革大大压缩了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可以实现小的政府、大的社会这样一个现代国家的目标。其实,这个观点,从列宁到毛泽东都是一贯的。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政权建立以后,立即认识到一个政党在野和执政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野的时候,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党的干部和群众必须要结成血肉一样的密切关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离开群众,党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执政以后,党的干部变成了政府官员,有些人就可能蜕化变质,成为官僚主义者。所以,列宁当时就向全党提出了警告,他提出的办法是让工农群众参加政权、监督政权。但列宁的这个想法还不完整,也没有落到实处。后来,斯大林上台,这个问题更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豪情渐渐淡化了,官僚主义者出现了。他们没有理想,只想做官,必然脱离人民群众,背叛人民群众,最后只能被人民所抛弃。这是非常惨痛的历史教训。在中国,毛泽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在我们党执政以后,他看到党有脱离群众的危险,多次提出要反对官僚主义。但毛泽东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阶级斗争,实践证明不但不成功,反而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就是说,从列宁到毛泽东都看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即一个党怎样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如一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但以前我们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一次我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在这方面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这样大规模地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是空前的。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使我们的政府真正做到精兵简政,让少而精的、优秀的公务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所以,我认为这次机构改革同时也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体制改革,至少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或一个部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 改革需要革命精神和革命激情 当然,我非常赞赏这次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报告中说的:这次改革还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说明中央是高度清醒的。既然是过渡性的改革,就面临两种前景:一是改革进行一个时期以后由于遇到各种阻力,无法前进又退回去了。阻力肯定是很大的,像朱容基总理讲的那样:前面可能会有雷阵或万丈深渊。另一种前景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机构改革,并以此为基础,积极进行政治、社会其它方面的改革。必须看到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比如说:机构、人员是减少了,但根本问题还不在这里,关键是看政府的职能有没有变化。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政府什么都管,直接管理企业,机构必然会重新膨胀起来。必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只干政府应该干的事情——在经济方面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创造一个公平的、健康的市场环境;在政治方面主要是维护、建设国家政权的工作。这样,政府才会真正有所变化。反过来,如果政府的职能没有变化,经济改革的目的不能达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也不能达到。 另外,精简人员就可能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事在人为,机构是由人决定的,人员还可以重新确定。如果精兵简政之后留下来的都是真正符合国家公务员的条件、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一批人,我们的政府就会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拥护。反过来,如果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留下的是另外一批人——一批只想当官做老爷的人,或者无能的庸辈,那么,这场改革也会失败。 所以,这的确是一个过渡性的改革。要使改革继续前进,把它进行到底,就必须有一种革命精神、革命激情,如同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被精简的人员应该看到社会上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下来的人员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民主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 当然,机构改革仅仅是第一步。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的,还必须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过的观点。在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他指出,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进行不下去,即使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果,也可能丢失。这个观点是非常正确的,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政治体制的改革的速度放慢了。 但不能说这些年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进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决定》,以及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是政治体制改革。如果经济基础变化了,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前进,上层建筑就会成为经济改革的阻力。事实上,我们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举世公认的,这说明政治体制改革也在前进。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比较显著,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政治体制改革更为敏感,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但不论它怎样敏感、复杂,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行下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上层建筑不变化能行吗?我们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如果上层建筑还保持计划经济时期那种模式,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不符合实践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