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价格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价格改革遵循市场取向的原则,转换价格形成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短缺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缓解。然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达到新的发展阶段后,经济结构问题就会代替总量问题,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经济结构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 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产品结构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大量闲置,造成产品积压,一些行业亏损,甚至企业破产。其原因具体表现为: 1、产品结构落后、失衡。如我国钢铁产量虽然已超过亿吨, 但短线品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中小型、焊管轧机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一些高附加值、高档次的钢材品种不得不依靠进口来解决。在质量方面目前能达到世界主要产钢国同类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仅占钢材总量的13.4%。 2、产业结构各自封闭。多年来,我国许多部门已成为门类齐全、 互相封闭的独立体系,使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协作关系被割裂,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现下发达国家铸造、锻造、热处理、模具的专业化水平大致在60~80%,而我国工业城市中的协作量只占10~30%,效益低下,国际竞争能力弱。 3、企业组织结构小而分散。我国企业存量资本数额庞大, 产业重点不突出,生产要素条块分割,企业规模过小,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 4、地区经济结构趋同。我国中部与东部工业结构相似率达93.5 %,西部与中部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7.7%,不仅彩电、冰箱、洗衣机几乎各省都生产,各地区支柱产业的选择也日见雷同。 面对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要继续保持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发展格局,必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总供求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平衡。 这次结构调整是市场导向型调整,只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优胜劣汰和经济结构优化。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主要依赖价格信号的引导。以社会必要劳动消耗为中心波动的市场价格,引导资源在部门内从利润低、效益差的企业流向利润高、效益好的企业,从而使资本集中,淘汰技术水平低、效益差的企业,创造规模效益。以利润平均化为中心波动的市场价格,引导资源从消耗大、利润低的产业部门,流向消耗低、利润高的产业部门,从而使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因此,塑造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条件。 二、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价格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存在,价格机制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导因。 经过十八年以市场为基本取向的价格改革,我国逐步放开了大部门商品价格,扩大了市场调节价格的比重。到1997年底,在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实行市场调节价格的商品比重已达到90%以上。这个比重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比都已经不低了。但放开价格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已经形成。当前,我国市场价格机制仍不完善,制约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1、市场价格形成中竞争不充分,价格信号难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电力、铁路、原油、邮电、水价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偏低的问题仍是较突出,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效果,制约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的合理化;二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还比较低。资金价格——利率,仍由国家统一规定,各商业银行都必须按统一的利率进行经营,虽有一定的浮动幅度,但幅度很小,远不能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合理调节企业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自由择业受户籍、人事档案制度的约束,人才流动还比较困难,劳动力价格——工资,目前只有私有企业和“三资”企业雇员工资由市场形成,国家工作人员工资仍由国家控制;房地产市场上的房租、地价等,还远未引入市场机制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产的重组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2、市场价格运行秩序紊乱,难以引导资产存量合理流动,不利于企业规模的膨胀。 一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程度还很低,竞争不充分,市场价格运行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整体市场化程度低于35%,其中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低于30%,资金市场化程度低于40%。二是在我国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的垄断倾向,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现象仍有发生,某些行政权力进入市场,使市场机制在价格运行中的作用不能正常、充分发挥,必然使市场运行出现偏差,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合理配置资源的机制失灵。 3、价格约束机制不规范,影响了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企业的重组。近年来,我国价格法制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但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价格法》经过长时间的起草、修改,至今刚刚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市场行为规则还没有完全确立,至使在大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后,规范市场行为法则出现“真空”,妨碍市场自由和平等竞争的各种垄断现象和其它众多的行政壁垒难以消除,不正当价格竞争现象普遍,难以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也就不能引导企业放弃粗放经营而去提高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从而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又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