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产者是怎样形成的? 记者:改革开放2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拥有越来越多的有产者。以积极的态度正视这一现实,意味着我们必须澄清一系列问题。这里我想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有产者从总体上说是“干净”的? 钟朋荣:任何社会,个人财富的积累无非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产领域创造,二是在流通和分配领域分割。 从我国有产者的发迹情况看,通过自己创造而发迹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人: 在农民中,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致富的有一部分。如种粮大户、养猪大户、养鱼大户等等,这些人的钱是用血和汗换来的,真正是勤劳致富。 长途贩运,是一部分农民积累原始资本的渠道。80年代初,我国交通条件相当差,许多地方都没有通公路,火车的车次也很少。那时主要是计划经济,市场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加上那时信息手段也很落后,大部分农村都没有电话和电视;更重要的是,因体制和观念的束缚,几乎没有人经商和从事长途贩运。因此,有些产品,甲地堆积如山,乙地却极为罕见。因而商品在不同地区价格差很大。这时,一些有眼光、有胆识、敢于冒险和不怕吃苦的人,就进行了货物的长途贩运业务。从中也赚了不少钱。他们所赚的也是血汗钱,甚至是性命钱。因为当时长途贩运并未完全合法,弄得不好要坐牢。通过他们的工作,把甲地剩余的,甚至要烂掉的产品倒到乙地,既为甲地的产品找到了销路,也为乙地的百姓满足了需求。 通过工业致富,也是一部分农民的致富之道。温州、石狮等地的人主要是走这条道。他们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小商品,也有服装。如温州桥头镇千家万户都生产钮扣产销量占全国的80%;柳市镇主要生产低压电器;龙港镇主要生产中低档毛毯;水头镇主要生产皮革及其制品等。这些农民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并通过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的办法,实现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战略,走上了致富之道。在初期,他们当中也有些人靠假冒伪劣起家,后来经过各级政府的打击和管理,加上他们自己也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追求质量和名牌,假冒伪劣逐步减少。 在农村。靠建筑致富的人不少。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站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制高点上一看都会发现,像样的房子,像样的路,各种像样的建筑物,都是80年代以后修的。这么多的工程,也为一大批人提供了发财致富的机会。农村的许多能工巧匠,如木工、泥工等,他们先是到城里做工,后来一部分比较精明能干、善于交际的人就当上了工头。他们主要是到处拉关系,捕捉信息,承接工程。一个项目承接下来,再在本地找一大批能工巧匠和一股农民来完成。既为本地许多过剩劳动力提供了脱贫致富的机会,他们自己也就成了大富翁。 城镇的有产者大部分是通过商业起家的。他们先是用一块布在马路边摆地摊,本钱也就几十元或几百元。赚了一点钱以后,租个小铁屋或小木屋;再后来,租个店面。这些人以前没有固定职业,本来就是被计划经济体制抛弃的人,被称为“无业人员”。在那些有国家正式工作的人看来,他们是等外人;更有甚者,干脆把他们看成“不三不四的人”。这些人在体制外谋生,受尽了各种艰辛,大部分人至今仍然只能养家糊口,小部分人因经营有方或机遇较好而成为富翁。 城里也有一部分人是靠知识致富。他们或者发明专利,或者设计图纸。起初,他们靠专利或图纸的转让费获得一定的收益。后来,也有一部分人,干脆自己办个公司,自己开发专利技术。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些人与那些靠拼体力致富的农民和城镇个体户相比,起点比较高,富起来也比较快。 还有一种人,以项目起家。即一开始就找个好项目,然后找贷款。通过贷款,一下子就投入几千万甚至上亿,创办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然后雇佣成百上千的工人,每年赚取巨额利润。他们自己虽然也从事企业管理和产品的经营,但之所以能赚这么多钱,也得益于巨额的贷款和大量工人的支持。 以上这几类,都是通过为社会创造了巨额财富而富起来的。这些人致富,富得都比较辛苦,富得也比较平稳。他们不是暴发,而是通过十多年的逐步积累和滚动起来的。这几类有产者在我国全部有产者中占了绝大多数。 我国的另一类富人,则主要不是靠勤劳致富,而是靠炒作致富,靠机遇致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好几次发财致富的大机遇,如股票机遇、房地产机遇、特区机遇等等。 1992年以前,人们对股票一直持怀疑态度,愿意主动买票的人极少。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发行股票先行了一步。为了能将股票发下去,政府动员党政干部身先士卒,带头买股票。有的单位甚至采取了强行摊派的办法。但时隔不久,恰逢邓小平南巡讲话,批判股份制的声音立即消失,大家对股票的看法随之好转,从而争相购买,股票价格扶摇直上。像深圳发展银行等公司的股票,最高时涨了160倍,甚至更多。 当时如果你拿出1万元买了股票,在几个月后,你一下子就可成为百万富翁。 深圳许多人就是这样成为百万富翁的。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不仅使大批人通过股票而致富,也使一批人通过房地产而致富。 海口和北海,是当时制造亿万富翁的两个最热的地方。据说,北海在一年之内造就了几个亿万富翁、几十个千万富翁、几百个百万富翁。1991年,在北海的房地产公司还不到10家,1992年下半年发展到1 千多家。全市卖地近百平方公里。许多人拿着土地规划部门批准的红线图或蓝线图,今天1000万买进来,明天1500万卖出去,倒手就赚500万, 至于土地在什么地方,甚至有没有这块地,全不管。当时有一种笑话,说在北海就连傻子也能当房地产公司的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