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活动中又突出强调了这一战略思想。其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无论其目的还是其实现途径也都是通过科教实现兴国。因此,科教兴国是一个总体战略。这个战略深蕴着当代的人文观念,即对于人的创造力及其生存、发展和完善的价值理念的崇尚。本文试图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科教兴国的人文蕴义作简要论证。 (一)科教兴国内含着丰厚的人文资源 从字义上看,科教兴国的目标和道路都是不言而喻的。但这里更深蕴着对于人类命运的伦理关怀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第一,靠科教兴国意味着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对10 多亿人口智力资源的关爱。 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本世纪以来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1972年、1989年两次温哥华国际性会议以及1992年的国际环保会议均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以“老机械论”的近代技术作为自然“杀手”而获得资源的。而我们以科教兴国表明我国对于人类生存和子孙后代繁衍所依凭的这个物质根据的挚爱、关护。这种崇高的伦理精神作为国家战略告诉世人:中华民族是世界各民族的可靠成员,将以自己的智能屹立在世界东方。 靠科教兴国同时也警醒了国人的生态意识。我们要靠自己的智力,以及它转化成的科学理论形态、技术实践形态等,不断提高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中的科技含量,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卫生和知识型的产业,以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我们还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适度消费体系,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靠片面刺激消费发展生产,进而因消费形成“三废”倾泻使环境受到污染。我们还要极力使国人明白,我国资源短缺,有的已濒临危机(如耕地、水资源等),爱护自然资源不但是对自己,也是对整个人类的一种切实的爱护,是自爱和“爱他”的统一。 第二, 科教兴国意味着对历史反思形成的民族特有的凝聚力。 “落后就要挨打”。而摆脱落后的局面,就要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把科技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用于提高综合国力。这种民族精神是空前的,是对历史的反思,包括对以往“以阶级斗争为纲”历史的反思。由此形成的凝聚力是无尽的精神资源。 这里也在警示国人的紧迫感。今天,世界各国为发展高科技所表现出来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为此,我们务必进一步致力于“科教交合”,即两者相互渗透,重点在于培养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智力水平,这是科教兴国不竭的源泉,也是一种民族的人文精神。深入思索,这也应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 靠科教兴国意味着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人文价值的关注。 十五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这段话不仅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解为这个战略当然的内容;更重要是把它看成是这个战略实施的源泉、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从生产力标准来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它作为历史的尺度具有客观性、普适性、终极性。因为正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的变革,才构成了历史。所以科教兴国必须重视生产力;但从现代社会生产力理论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前提和条件。因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无疑是这个战略的资源。由于它是人们智力资源的变换方式,显然又充盈着人文意蕴。 从生产力构成诸要素角度来说,在现代条件下,社会发展完全取决于科技水平及其渗透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有人估算科学研究成果迅速转换为技术的每天数以千计。由于技术突出表现为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并以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工艺、技巧、能力和经验方法的方式使科学理论“物化”,从而形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它对各生产力要素的制约作用、影响作用、渗透作用等,决定了生产力总体状况。这就内在地包涵了科教兴国中对生产力这一资源的规定。由于科技创造、发明的主体是科学家、技术人员等,所以其间又浸透着人文的探索精神。历史一再证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也将证明,任何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并被应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引起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智力体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进步性变革,都是人的历史性创造活动的结果。 (二)科教兴国标示着对人的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问题是,这需要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程度作为负载。诚如马克思也曾指出的那样,人类“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此前只是向这个方向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天地。不言而喻,它内蕴着对于人的发展的关注,否则它就无法保证人文资源得到满足。这是这个战略的内在逻辑。没有个体的人的素质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普遍增强,也就没有这个战略赖以实施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