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农业生产丰收,粮食销售困难。农产品连续两年丰产,社会吸纳粮食库容不够,调销不畅。1997年10月政策性库存60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200万吨,市场库存增加1500万吨,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多数粮库出现难吞难吐、收购进度慢、资金到位差、兑款不及时等问题。国家粮食部门的商业性和政策性经营一直没能彻底分开,购销体制中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收购粮食的亏损挂帐到年底达1239亿元,大量挤占收购贷款。农发行由于收购基金被挤占挪用,长期占用人行的再贷款,增加了对人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压力。 2.乡镇企业发展速度逐年下降,吸纳劳动力速度明显减慢,亏损企业进一步扩大。“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平均增长率为42.5%,1997年降为18%。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速度明显减慢。到1997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39亿人。“八五”期间共吸呐3600万人,平均每年719万人,而1996~1997年仅吸纳647万和400万人。亏损企业进一步增加,1997年企业亏损面为15%,亏损600亿元,比1996年增加33%。亏损企业大多是资产负债率高、产成品和应收帐款占用比重较大、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其行业包括建材、纺织、机械、冶金等,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机制未转换和外部市场竞争加剧。 3.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仍不容乐观。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0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96年增长4.6%,而1996年比上年增长9%。种植业收入减少,畜牧业收入增加,二、三产业提高不明显。1997年农民实际现金收入比1996年增长1.7%,增幅大大小于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农民的纯收入将农民生产出来但未销售的产品也计算进去,而农民负担是从纯收入中扣除的(占纯收入的5%)。实际上农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收入远比纯收入少,其现金收入才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1997年上半年农民纳税、上交集体承包任务、提留摊派,人均支出19元。与1996年相比,农民负担得到了控制,但从总体上看不容乐观。 4.农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呈平稳态势,但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低于城市,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增长。如按人均收入水平,农村购买潜力是很大的。但农村市场发展存在着制约因素:一是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70%多的农村居民在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比重为43%;二是工业企业产品结构不适应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没有及时根据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和消费特征开拓新的市场;三是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包括农村网点建设、商品组织工作等远落后于城市;四是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商品宣传和售后服务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等跟不上;五是许多农村电、水等基础设施尚未解决。 5.农村所有制结构出现新变化。其一,农村双层经营中“统”的一层出现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专业性组织、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入农业,统一销售,统一加工,都在实行“统”的功能。农户在成为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的同时,也成为除土地之外的其他农用生产资料的财产主体。其二,1996年全国实行“两田制”的土地面积达到6亿亩,占全国承包土地面积的44.6%。搞“两田制”的初衷是把公平和效益分开,按人口承包口粮田,按劳力承包责任田。但有的地方不是从实际出发,不尊重农民通过合同形式取得的合法权利,以推行“两田制”为名,强行收回农民的承包地,重新高价发包,加重农民负担。其三,“四荒”(即荒山、荒沟、荒滩、荒坡)拍卖强调的是资本平等,而不是经营能力平等。有可能出现没有经营能力的雇人,有经营能力的受雇于人的问题;也有的地方拍卖后并不都用于农业、林业开发;同时,如拍卖时其交易价值大大低于实际价值,将来可能出现产权纠纷和矛盾。有关部门在拍卖过程中要严格把关,拍卖后出现的雇佣、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应由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解决。其四,体改委发布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规范化的意见无法规范现在的股份合作制。现在的股份合作制是混合型、多样化的,不能简单地概括抽象。其性质应取决于各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是公有制的,如公有制企业控股、国家法人控股等;也可以是私有制的,如大股东控股。不宜把股份合作制都视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其五,对企业改制后应收回的资产须加强经营管理,否则将造成公有资产流失。1996年乡镇集体企业所有制权益为8875亿元,乡集体资本金2003亿元,村集体资本金2158亿元。改制后乡镇集体企业收回资金,把实物形态资产转向价值形态资产,其渠道有:一是拍卖后收回的资金;二是土地使用费(过去是无偿或低价使用);三是集体股的分红。现在有的地方把这笔钱用来补行政窟窿、发工资等等。这部分资产在使用方向上,能否真正体现农民劳动者是这部分资产的权利主体,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6.贫困人口分布格局与政府扶贫方针出现新变化。我国农村当前贫困人口5000多万,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是本世纪消除贫困的具体目标。近年我国城乡贫困人口的分布发生了新情况:一是贫困向西部转移。甘肃、云南、贵州等西南、西北地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二是城镇贫困人口有增加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年95%以上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到1996年贫困人口在农村有5800万,在城市已有1300万。还有学者估计,城镇贫困人口已达到3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