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购买行为,系指农户为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市场上买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农户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农户购买过程顺利与否,农户购买行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对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也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农户市场购买行为现状特征,把握农户购买变动的基本规律,剖析农户购买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户购买特征 1.不同地区的农户购买水平、内容和结构不同。1986年,农户户均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194元,1997年增长到9779.26元,年均增长14.55%。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有些地区,农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达到中、高级阶段的同时,有些地区却仍然处于自给性生产和自给性消费阶段,购买量较低。这种地区差异表现在:①根据1997年全国农村观察点调查资料,东部户均家庭经营费现金支出5320.59元,分别比中部和西部地带高出2503.55元和2891.57元;户均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东部为376.89元,而中部和西部为309.60元和238.50元;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东部为8288.58元,中部为4269.57元,西部为3142.63元(见表1)。②不同地区总购买水平增长速度不同。1986年—1997年,东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额从2878.5元增加到13985.94元,年均递增15.40%;中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额从1776.6元增加到7395.86元,年均递增13.84%;西部地区农户户均购买总量从1986年的1448.2元增加到6330.12元,年均递增14.35%。③不同地区生产资料购买量增长存在差异。1986年—1997年,东部地区户均生产资料购买量从986.5元增加到5697.45元,年均增长17.28%。中部从589.5元增加到3126.58元,年均增长16.38%,西部地区年均增长15.67%。④三大地带生活资料购买增长差异不大。1986年—1997年,东部年均增长14.37%,中部年均增长13.24%;西部年均增长13.48%。
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购买增长差异较大。①就家庭经营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长最快,年均递增18.18%,中上收入组增长最低,年均递增15.92%;②就固定资产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速最快,年均递增14.57%,中上组次之,年均递增10.94%,中下组第三,年均递增9.7%,中等组等四,年均递增8.83%,低收入组增速最慢,年均递增8.18%。③就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而言,高收入组增速最快,年均递增14.48%;低收入组次之(13.63%),中等收入组最低(12.89%)。
3.农户的购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阶段性。亦即在不同的季节,农户生产、生活需要的内容不同,因而农户购买的对象、内容不同。如肥料、农药、塑膜、种子等都分别在不同的季节购买;节日期间购买的烟、酒、糖、茶较多,秋冬季节添置的被褥衣物较多等。另外,农户收入分配的季节性,也促成了购买的季节差异特征。农产品的形成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产品未形成和售出之前,农户购买力也就不能形成,没有购买力就无法实施购买;而当产品形成并售出之后,农户的购买力一下子提高上来。大多数农户也都趁此时手头宽裕,将下一步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购置起来。这些,都使农户的购买行为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 此外,农户的购买水平呈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为稳定增长期。1978年—1984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9.7%,高于城镇10.7%的增长速度;农村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由40.8%增到52.5%。农户人均三项支出从55.30元增到293.61元,年平均增长32.08%。第二阶段为持续下降期(1985年—1996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6.3%,低于城镇年平均增长20.7%的速度。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53%下降为43.2%。农户人均三项支出从293.61元增到1663.98元,年平均增长15.55%。 4.不同类型农户购买水平、结构不同(表3、表4)。(1)随着农户非农程度提高,农户家庭全年总支出,从纯农户户均11157.06元增到纯非农户32635.1元;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从2629.29元增加到10758.04元;户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从纯农户的232.59元增加到纯非农户2666.54元;户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从纯农户3694.86元增加到纯非农户14878.29元。(2)家庭非农化程度越高,家庭经营现金支出份额越高。纯农户的份额为24.13%,纯非农户的份额为32.96%;家庭非农程度越高,生产性固定资产现金支出份额越高。纯农户为2.09%,纯非农户为8.17%;家庭非农程度越高,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份额愈大。纯农户为33.12%,纯非农户为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