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收益的课征,其征收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个人来自劳动所得到的收益。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行为和政策导向必然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为了便于分析,我们首先假定:①劳动收入为个人收入的唯一来源。②市场上的工资率不因课税而发生变化。③劳动力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 假定个人在某一既定的工资率下、按照无差异曲线图所表明的一系列偏好、在闲暇与收入的活动之间配置他的时间。这是一个决定劳动供给的简单模型,但没有考虑诸如职业选择、工作时间的制度刚性以及跨时期影响等问题。 这一模型所表述的决策过程可用图1来表示。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个人的预算约束线是DZ,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净工资率(用W表示)。数量Z是个人所能占用的最大闲暇时间、此时收入为O(因为假定个人的收入唯一来源于劳动)。个人的效用最大优化点为DZ与U1的交点Ⅰ,该点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个单位。由于工作必然替代闲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假定对全部赚取的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预算线因征税而向内转至CZ,其斜率为W(1-t)。如图所示,新的预算限制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交于Ⅲ点,该点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与Ⅰ点相比,Ⅲ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AB。这是征税的总效应。现在把从Ⅰ点到Ⅲ点的移动,分解成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来进一步分析。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与劳动的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这是价格变化的效应。这种效应可用图1中沿着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移动、与斜率W(1-t)的预算线(即平行于CZ)相切的Ⅱ点来表示。由于闲暇的价格已经下降了,替代效应点可能诱使个人占用更多的时间(劳动供给减少)、图中的替代效应为劳动供给量减少AF。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它表明的只是减少个人的收入而不改变闲暇与劳动的价格。由于收入下降,故无差异曲线U1平行移动至U2。表现在图2中,个人将从最大效用Ⅱ点移到Ⅲ点。可见收入效应使闲暇减少(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反向运动,前者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后者激励人们减少劳动供给;前者使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BF,后者使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AF,其净效应是使劳动供给增加BA(BF-AF)。一般来说闲暇是正常品(Normal Good),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会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因为,实际收入降低的情况下,个人会更加努力工作,以试图补偿他失去的收入。当然,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在图1所分析的例子中,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其总效应是使使人们增加劳动供给。但也有两种效应相互抵消或替代效应占优势的情况。 下面再讨论放宽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个人收入在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除了劳动收入之外、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如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福利收入等。个人的税前预算线如图2中的YOZ所示,OZ是税前资本所得。一般来说,闲暇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劳动供给的减少。
但是,如果对非劳动所得也征收所得税,这样的情况又会是怎么样呢?假定所得税税率为t,并且既对资本所得也对劳动所得征税。于是,预算线内转至BCZ。其中CZ=(1-t)OZ,BC的斜率为(1-t)W。可以看出,资本所得及其课税的存在,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外,还会使劳动供给增加Z2单位。这一结论表明,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要对非劳动所得征税。 2、工资率因课税变化情况下的所得税效应 以上分析有一个假设,税前工资率没有因课税而变化。所得税一般适用于提供劳动的所有个人,它通过影响劳动的总供给,预期会影响市场工资率,简单的需求与供给曲线可以说明变化的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
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在图3中,劳动力供求曲线用S和D来表示。S是所有家庭劳动供求曲线的总和,它是从个人无差异曲线的价格——消费曲线推导而来的。S向上倾斜表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D表明经济中所有企业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购买的劳动数量。向下倾斜表明劳动力边际产量递减。 如果对毛工资W课征税率为t的比例所得税、劳动力得到的净工资将是W(1-t),则供给曲线S反映出在各净工资下的劳动供给量。由于需求曲线是以毛工资率表示的,为了使这2条曲线具有可比性,我们按毛工资率给出供给曲线,使之按1/(1-t)提高。于是,其劳动力只能得到毛工资的(1-t)份额,供给曲线S/(1-t)代表了每一单位工资率下的劳动供给。b点为市场均衡点,它所决定的工资率为W2,净工资率为W2(1-t),劳动供给从L1减少到L2。尽管如此,工资率的可变性的确缓和了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总体影响。因为我们可以预期,工资率不是W1,劳动供给就会从L1减少到L3。一般来说,D和S越平,从L2开始的劳动供给减少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