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息面上不断传来各种有关宏观经济走向的议论和分析,反映出人们对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的关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的以下两则消息。 其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7月27日至31日在内蒙古、山西考察工作时强调,今年以来,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要充分估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针对当前通货紧缩的形势,中央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措施。 其二是财政部长项怀诚7月20日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下半年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项怀诚认为,在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低迷的时期,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能起到直接、快速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这两条消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对前一阶段议论纷纷的所谓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是第一次肯定了目前经济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存在通货紧缩现象;二是针对通货紧缩将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国家财政将扮演主要角色。 为何提出反周期调节 反周期调节观点的提出,表明我国经济形势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在一个国家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中,主要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今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表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上半年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同比出现了明显下降,预计今年出口增长速度将低于去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同时,受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上半年消费需求不旺,物价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低于去年。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就要通过增加投资的办法来弥补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所带来的需求缺口。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不提运用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的手段进行调节?1993年运用金融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不是相当有效吗?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买方市场出现了。根据商业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排队分析,上半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00%,这是我国历史上在统计范围内的商品短缺首次消失,“过剩经济”的提法随之也见诸于报端。尽管年初国家采取了一些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但从商品市场销售情况看,目前作用尚不明显,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完成了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的转变。去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长放慢,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回落,收入预期下降,支出分流加大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目前国内需求的扩大和潜在消费的释放。另一方面,今年以来,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微调措施以刺激需求,但效果并不明显。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连续降低利率而消费市场并没有启动,储蓄存款继续增加,银行贷款虽然在上半年有所增加,可是企业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这表明,以货币政策为手段的金融宏观调控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以财政政策为主导的扩大投资手段走上了刺激需求、保证经济增长的前台。 反周期调节如何进行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进行反周期调节,现在看来已经是经济界和宏观管理层的共同认识。问题是,反周期调节如何进行?投资投向何方? 朱镕基总理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表示,增加的投资要定向用于公路、铁路、电信、农田水利和生态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粮库建设,经济实用住房建设等。增加的投资要首先用于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新建项目要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应当看到,加大投资是在单纯运用货币政策手段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制约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拉动内需,而且对调整生产力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朱镕基强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切实注意:一是绝对不能盲目追求速度,生产积压产品;二是绝对不能一哄而起,搞盲目重复建设;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保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新上项目要严格按程序报批,由中央统筹定向安排。 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需要财政扩大支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短期内筹措到大量的资金?近一时期,报刊上和领导的讲话中已经相当清楚地表明,增加投资所需的资金将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来解决。 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并由此带动银行信贷的相应投放,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可以说,这就是反周期调节的基本内容。这种方法具有容易操作,见效快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政府目前调控经济的首选。当然,反周期调节需要相应的经济条件,尤其是不能因此放松税收征管,不能让一般性财政支出失去控制。 扩大国债发行可行吗 应当说,扩大国债发行是在特殊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措施,主要是为了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不是靠增加货币发行来搞经济建设,不是用于重复建设。由于并不增加货币发行,在进行有效投入的情况下,反周期调节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问题在于,扩大国债发行,究竟向谁发行?是企业,还是居民,或是银行?从现实条件来看,企业资金比较紧张,无力购买新增长的国债;居民受今年收入下降和支出增长预期的影响,虽然有一定能力购买,但是继续向居民发行难以在短期内筹措到大量的资金;而商业银行由于金融改革的深化,约束机制增强,对供过于求的工业项目贷款都相当谨慎,存贷差较大,银行资金的营运成本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新增国债,使商业银行成为增发国债的承债主体,就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报刊上主张扩大国债发行,特别是面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的议论频频出现,已经显示出财政政策调整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