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相对于历史上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已经成为决定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以美国为例,其生产率增长的总要素中,80%是来自于知识的增加。据预测,由于技术的进步,美国到2007年生产率将比现在提高20%-40%。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也是如此,它们的制造业产值和出口额有四分之一是由高技术产业贡献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比尔·盖茨麾下的微软公司,它的总产值目前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工业公司的产值总和,这是知识经济的一个耀眼的标志。 知识经济的来临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成效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可以做为资本发展经济。在农业社会里,拥有了土地便意味着拥有了财富;在工业社会里,除了土地之外,其他自然资源(如石油、煤、铁等)的拥有,也可以稳享其成(但这时候,科技的重要性已初见端倪);而在知识社会里,只有掌握高新技术和科学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去年的一次演讲中曾经说到,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而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知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正是由于知识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用,目前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知识存量的应用和知识增量的积累,即一方面将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有机融入经济运行当中,另一方面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包括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英、日、欧盟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149万,其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而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经济化、大众化最成功的国家,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美国经济学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已把知识列入生产函数之中,将其视作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仅直接作用于产出,还通过增加其他经济要素(如劳动力、机器等)的生产能力间接作用于产出,从而认为知识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毫无疑问,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知识将越来越成为决定竞争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 二 面对这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形式,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该如何迎接它的到来呢?笔者认为,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是必要和根本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不可能走‘捷径’。我们要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也要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7页)。如果我们盲目地全盘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那将会有两个弊端: 1.容易造成对发达国家的知识依赖。固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能够节省本国开发研制的成本(包括人力、金钱和时间),在短期内会带来良好的效益,但也容易因此而忽视产品的开发研制、忽视对本国人才的培养,久而久之将受制于发达国家。 2.容易带来新的失业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这样,先进技术引进后,便会出现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扩大和对低素质人员的“排挤”,造成人才更为短缺,社会冗员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本国空缺对先进技术的研制开发,相应也空缺了这一行业的建设,使得一系列配套的就业岗位落空,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因此,我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进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不能实行一味的“拿来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页)。那么,我国如何走自力更生道路发展知识经济呢? 首先,要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0页)。只有依靠教育的加强,促使国民素质升级,方能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推动科学研究,扩大知识存量,以在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上占据主动权,使本国具有技术竞争的优势,避免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附庸国”。再次,要重视发展民族产业,这是将国民素质优势转化为产业技术优势、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中国人自己建设中国,中国人自己发展中国,这样才能使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不断进步。 应当指出的是,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排斥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我国因为人口多、底子薄、科技水平不高,要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11页),以此促使技术更新和经济腾飞。当然,引进和应用的重要前提是不能形成对国外的设备依赖、技术依赖,而要在消化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累进而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这点最为关键。 三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财政作为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理应对知识经济的开拓和深化做出贡献。笔者认为,财政应有如下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