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目标是一个与微观经济活跃程序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也是与千百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以前处于隐蔽状态的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突然变得十分严峻。现在的德国是前东德与西德合并而成,现在的德国经济是用市场经济对前东德的计划经济改造而形成的。在改造过程中,德国的失业率也比较突出。但该国对失业者的安置与社会保障工作做得比较好。我国现在也面临着与德国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也正在对计划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造。借鉴德国的经验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洋为中用,很有必要。 一、目前大规模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1、总量失衡 由于多种原因作用,经济生活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经常会产生各种形态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或者表现为通货膨胀,或者表现为失业。我国现存大量的再就业问题实际上也是总量失衡的一种表现。 据统计,我国目前城镇职工下岗尤其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待业问题十分突出。资料表明,目前失业职工人数已达1000万,并且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有可能扩大,再加上新增城镇就业人口,问题会更加严重。若再加上目前虽没失业,但由于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或已有一段时间未发工资的职工约1000万人,那么,事实上下岗、需再就业的总人数已近2000万,相当于我国目前城镇职工总数10%以上。 就总量均衡而言,这种就业目标实现上的障碍,首先是需求不足的缘故。据统计,我国目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总的增长率均在14%左右,特别是投资需求远远低于往年水准(25-35%)。出口需求的增长幅度也有所放慢。需求的抑制对于实现其它宏观调控目标,特别是对控制通货膨胀是极为必要的,但相应的代价之一便是再就业压力增大。需求不足的直接表现便是产品积压,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压库至少在2万亿元以上。当然,积压在很大程度上与供给本身的结构、质量有关,但相对需求不足从而产品相对过剩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2、产业升级 发展作为区别于增长的命题,主要不是一个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因而主要不是一个短期问题而是一个中长期问题。我国经济成长作为一个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期的经济,其突出特点在于产业结构变化急剧,这种结构变化必然带来大量的结构性待业、下岗、失业,并且难以在短期根本克服。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就业结构高度,大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高度,与当代世界下中等收入国最为接近。目前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是:农业劳动力比重大约在56%,工业制造业就业大约为22%,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约为22%,是典型的下中等收入国的就业结构(同期世界下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平均为54%)。这一成长阶段结构演变具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农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我国在1980年农业劳动力比重为70%,在十几年中迅速下降为56%,减少14个百分点,净游离农业劳动力1亿多,再加上新增农村劳动力,有待以非农产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至少在2亿人左右。二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上升,特别是其中要求人力资本投入较高的信息类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迅速,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就业不仅结构上落后,相当部分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而且总量不足,即使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22%)也低于其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29%),与发达国家相比距离更大(61%),主要原因便是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使第三产业中的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矛盾突出。三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化深刻,在工业化加速时期,制造业本身在总体比重上,特别是在就业比重上虽有上升但并不十分急速,主要变化是在其内部的结构升级上,而我国现有制造业产业中,相当一部分已进入产业衰落期,如纺织业、煤炭工业、森工、化工、冶金,甚至不久铁路等也将进入产业衰落期,其依靠规模扩张实现增长的可能性日益降低,因此不仅吸纳就业的能力降低,而且原有产业工人也需转移。上述产业升级的结果便是大量工人的结构性失业。 3、企业改制 企业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要求不得不加速进行企业改革,包括用人机制上的改革,从而使传统的低效率高就业机制在根本上开始动摇。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以往承担城镇职工近73%的国有企业发生了严重的困难,近13%的企业亏损,近40-50%的设备利用率不足,相当一批企业事实上已破产或接近破产,需要重组,另外还有9000多家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其资产约占国有企业总资产25%左右,在这一系列改革中,尽管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以保证职工安置,但企业再也不可能,也不应当像以往那样成为无限吸纳职工的蓄水池,目前需要再就业的职工主要是由于企业困境以及企业改制所形成的。如果考虑到企业进一步深入改革以适应市场对于企业效率的要求,那么,国有企业以往形成的近25%的企业冗员需进一步剥离,也就是说至少还有近3000万职工有待分离,进而有待实现再就业。 二、德国的经验 德国长期受到失业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在两德统一之后,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据德国劳工局统计,到1997年6月,德国失业人数为42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4万人,失业率由9.9%上升到11%,其中德国西部的失业人数为292万人,失业率由8.7%上升到9.5%,德国东部地区的失业人数为130万人,失业率由15%上升到17%。为解决失业问题,德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完善短期保险制度,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有效措施促进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高失业率而带来的各种压力。 德国失业问题的主要特点:一是季节性失业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冬天天气严寒,造成冬季失业人数剧增;二是东西部就业机会不均衡,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相对合理,东部地区面临经济的重新调整,其中包括3500多家企业破产,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失业率较高;三是女性和青年失业严重,德国的女性失业率为11%,青年失业率约12.4%,据统计,1997年6月女性失业人员占总失业人数的47.3%,达到199.8万人,25岁以下的失业人数为46万人,占总失业人口的10.9%;四是长期失业者保持了一定数量。据统计到1997年6月,长期失业者为139.8万人,占失业总人数的33.1%。 德国失业持续攀升是当前德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失业率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统一促使对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重新进行调整,由于达到经济结构合理布局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德国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失业问题,会使一部分人员由于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而得不到就业机会;二是就业的选择性也是造成德国失业率高的原因之一。尽管经济结构调整中有大批人员失业,但他们不愿到那些艰苦的工作岗位就业。据德国劳工局统计,1997年6月尽管有275万人申请职业培训,但仍有11万个就业机会无人问津;三是两德统一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以降低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德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其中降低劳动力成本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因而不可避免地减少工作岗位,裁减不必要的人员;四是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在职人员不乏素质较低者,这部分人员由于不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而失业,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