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们对西方国家的污染、公害作壁上观时,有些盲目乐观,失之浅薄。时至今日,尤其是近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转眼之间使中国蒙上了“公害大国”的阴影。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如何正视这个现实,尽快走出这个“阴影”,顺利地走上现代化经济大国的坦途,正严峻地考验着我们。 (一) “公害”,狭义地理解是指城市的四害(废水、废气、废渣、噪声);广义地理解就是指对环境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污染较为突出。就江河的情况来说,在全国55500公里的河段中,不符合饮用和渔业用水水质标准的有47700公里,占85.9%;不符合地面水水质标准的为26100公里,占47%;甚至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也有12800公里,占25.7%。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淮河已成为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一条河流。在20000公里河段中,78.7%不符合饮用水标准,32%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全流域191条较大的支流中,80%的河水已变黑变臭,当地群众用一首民谣概述这个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在湖泊方面,众所周知有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的太湖。与80年代相比,全太湖水质下降了一个等级,原来以二级水为主体的湖水现在大面积是三级水,局部出现了四级甚至五级水,蓝藻(有毒的,不能作饲料不能利用的)暴发时间不断延长,面积不断扩大,严重时湖水散发恶臭,水厂停产。水的污染还危及地下水,陆地水资源污染又造成近海海域污染。目前,水资源的污染破坏已经危及正常的工业生产和旅游业的发展,危及居民的生活用水及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高居不下,且日益加重。全国500多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不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质量标准。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中国城市地区空气中悬浮微粒的含量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的8倍,至于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重庆最高,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7倍。 环境污染的再一个方面是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日益增多。我国每年的废渣产生量为5亿多吨。历年积存量达66亿吨,占地5.4万公顷。废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农田。城市垃圾也是一个重要污染源。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为每年6000万吨,而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在城市污染的同时,农村的绿地也遭到迅速的侵害。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污染越来越严重,乡镇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国工业污物排放总量的30%左右。 与环境污染相联系,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低。我国是世界少林国家之一。1949年以后,我国有过三次大规模的乱砍滥伐的高潮,计有:大跃进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1980年前后“要想富,上山去砍树”的滥伐狂潮。这三次狂潮,大面积毁林造成的生态失调,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仍,是有目共睹的。 据有关专家估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都高达2000亿元,据1997年世界银行调查报告的统计,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1995年中国GNP的8%。这还是可以用数字计算出来的损失,至于祸及人类健康与生命,祸及世界物种的灭绝,祸及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和生存,是无法计算的。英国著名生态学家爱德华把全球的环境危机比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起因就在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资源贪婪地攫取和无情掠夺。十多年来,中国也已卷入了这场“大战”,为公害所困,陷入了环境危机。 (二) 我国是怎样陷入环境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中国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易于失衡的自然成因外,从人为的、主观方面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对环境和资源产生的巨大压力。在中国,无论是减少的资源和增加的人口,都在世界前列。人多要吃饭,于是就掠夺式地“开掘”资源,于是浪费和污染都在世界前列。近年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迅速扩展。特别是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土焦、小水泥、小化肥、小制革、小酿酒等“五小”、“十小”企业,是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 第二,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当以及技术水平低下,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地区的重型工业结构加大了环境污染的负荷。许多地方的工业布局随意性很强,加剧了污染危害。从总体上说,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工业生产中物料消耗高、流失大、经济效益差、污染物排放多,这既加大了资源消耗,又加剧了环境污染。 第三,环保投资不足、环保法制不够完善,导致环境污染上升趋势遏制无力。根据国际经验,当污染治理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5%时,才能基本控制污染;投入达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目前我国环保投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0.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环境法律有的条款已经过时;有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差;有的方面还无法可依,这给环境执法带来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