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走势潜移默化,进入了新的转换期。即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延伸,由扶持性开放向自我发展性开放变化,由区域性开放向产业性开放拓展。实现这一阶段性的转换,是扩大开放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海南要增创特区新优势,就一定要率先完成这个转换,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构建新的开放格局。 一、开放战略取向的调整与充实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民办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封闭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列宁曾经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就已经愈来愈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这三方面的生产完全国际化。”社会主义之所以可以把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国际化,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开放的,她完全能够吸收、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创造。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必定会赢得世界。当代世界经济国际化、整体化、集团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国经济正在与世界经济相融汇,国际经济关系已经渗透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这一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得益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选择。 海南的经济发展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封闭历史,但就其区位特点而言,它应该是高开放度的岛屿经济;就其经济发展的内容而言,它是有赖于外来生产要素开发本地资源的注入型经济。 从一定意义上说,海南的发展战略就是开放战略。回顾以往,我省全局性工作的每一个大的进展,都是开放的进展,开发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都与开放有关。过去靠开放起步,现在要靠开放发展。海南已经度过了开放的阵痛躁动期,从蹒跚学步,到跳跃前进,开始走向新阶段。 这里所说的开放,首先,是指开放的政策。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和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其次,是指开放的经济。就是使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之中,使生产要素流动、经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运行处于开放状态之中。再次,是指开放的环境。就是把开放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形成稳定、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开放体制和机制。 开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改革。邓小平同志对此有深刻论述,他说:“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也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实践中也确实是这样。比如我省实行的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开放措施,对于扩大外引内联,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加海南的开发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再比如,我省改革公路费征收制度,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开放。由此可见,改革和开放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相辅相成相融合的。 区域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动态的实体,而一个区域的经济没有完成开发任务之前,生产要素处于随机分布的无系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完全或部分的不流动性,这是各类实行生产和贸易专业化的区域享有比较优势的核心所在;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也可以理解为它要求空间集中经济或是特定产业的规模经济;运输和通讯的成本,它限制着自然禀赋优势和空间集中经济可能实现的程度。要使这些制约因素朝着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和转换,需要创造的基本条件是,区域经济系统必须处于高度开放状态,并且随时根据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和不完全可分性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充实开放的战略以适应新的现实。 这里需要首先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是: 指向的再确定。指向,表示一种区位性活动被吸引的基本方向。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取向已定。在这个大背景下,要进一步确定我省开放战略的市场指向。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开放性,市场经济也就是开放经济。开放拓展市场,市场引导开放。开放的政策是市场的杠杆,开放的经济是市场的内容,开放的环境是市场的载体。开放的市场指向与建立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紧紧相联,需要很好地把握。 基础的再巩固。开放的基础决定开放的水平和效果。这里所讲的基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开放的基础设施。开放要求物资、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需要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为之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开放的基础产业。我省的基础产业,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资源产业,如热带作物种植加工业、海洋捕捞养殖业;与能源生产有关的资源产业,如水利电力工业、石油天然气加工业等。发展资源性的基础产业,是我省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也是扩大开放必不可少的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重视主导产业的选择和确定无疑是正确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在调整和充实开放战略取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环境的再优化。我省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不仅在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方面,而且还在于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但是,没有开发的资源,其优势是潜在的。反之,有碍资源开发的环境劣势却是客观存在的。这虽然是历史的遗憾,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正由于环境劣势保护了资源的原始状态,保留了较高的开发价值。以开放促开发,就是要克服这一矛盾状态,为资源的开发创造有利的环境。要使潜在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前提条件是转化环境劣势。除了上边提到的基础环境外,还有各种“软”、“硬”环境需要改善和转化。道理很简单,如果环境条件较差,不论开放的门敞得多大也没有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最大量的工作是优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