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济崩溃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现象,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真正的大崩溃,如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病,18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及1929年美国的大崩溃。最近,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破裂, 股票价格下跌了2/3,地产价格下跌了70%。7年之后,股市尚未恢复元气,而地产价格一跌再跌。 过去发病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具有免疫力。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美国,最大的城市实质上破了产,最大的公司之一——克莱斯勒——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救助,储贷机构体系崩溃,1987年股市和地产价格暴跌。后者还波及其它许多工业化国家。曾耗资120亿美元建造的伦敦大厦群,一度只值5亿美元。 今天,轮到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传染。到12月27日,韩国的股价一年内下跌了42%,韩圆对美元贬值了一半。两相合计,以美元计算的股票价格一年内下跌了2/3。据《纽约时报》报道,世界最大的电脑芯片生产厂家——三星电子公司所有股票余额的市值大约只够建设它的一家工厂。与此同时,公司债务高达79亿美元。 二 众所周知,事物是如何走向崩溃的。某种资产价值暴涨,直至超过难以为继的水平。郁金香狂热病最厉害的时候,一株黑郁金香球茎可以买到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排房子。人人都知道价格涨疯了, 但是到6个郁金香球茎买一座房子时,虽仍然是天价,此时有人竟从郁金香市场上撤出,放弃使其财富增值6倍的机会。 一夜暴富的机会使人们置众所周知的长期经济现实于不顾。每个投资者(没有人自认为是投机者)都设想自己能够达到最高点,然后及时抽身——然而如愿者屈指可数。 由于资产价格下跌,过去的质优贷款变成了坏帐,抵押品不再足额,由价值不足的抵押品作担保的贷款面临到期清偿的问题。银行担心企业拖欠和自身流动性短缺,便不再进行通常情况下所作的短期贷款收回再贷业务,造成企业营运资本枯竭。供应商害怕货款不能及时回笼,在交货前便要求现金支付,而通常他们愿意等到90天后才收回货款。最近这次危机的消息刚传出去几小时,开往韩国的满载原材料的船只就在岸边泊靠,只有收到货款才肯卸货。即使是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在瘁不及防的情况下面临偿还贷款和预付货款等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支付。无法融资的工商企业破产了,其客户也得不到所需的产品供应。 为财富保值问题发愁,里里外外的人都倾其所有,转而持有预期不会贬值的货币。一国的资金大量外逃,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最终被耗尽,货币大幅贬值,偿还国际贷款的成本上升,中央银行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乞求贷款。当中央银行象最近的韩国那样缺乏国际储备货币时,即使公司有足够的本币,也因得不到所需的外汇而偿还不了外债。商业危机变成了国家危机,信贷市场冻结,疾病在其他国家蔓延。例如,亚洲崩溃的余波已使巴西摇摇欲坠。 问题不在于崩溃前知晓价格终将下跌,而在于预测到下跌的时机和速度。经济模型很好地描述了经济的基本力量和面临的压力,但事实证明它们在预测事件发生的时间方面未起多大的作用。 就这个意义来说,经济学很像地质学。地质学家对加州圣·安德雷斯断层底下的地壳板块结构有着很好的一般性了解。他们相当肯定加州将有一场大地震,但不知道是一秒钟以后发生,还是1000年以后发生。地质学家所能做的只是画出断层的图,并掌握地震的可能性。但加州人就在该州大断层的正上方盖房子,因为确信在其有生之年不会发生地震。 人们早就知道环太平洋有一个经济大断层,可能这点在土地价值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长期来看,商业用地的价值必须反映使用这些土地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盈利能力,即生产率。曼谷的人均生产率大约是旧金山的1/12,其土地价值不应远高于旧金山。但事实就是如此, 其它东南亚城市也相仿佛。大大膨胀的地产价格终究是要跌落的。 在外债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的情况下,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长期维持巨额贸易赤字。这是任何一门国际贸易基础课教授的经济学基本原理。贸易赤字必须通过借外债来弥补。在某一时点,外债余额达到一定规模,贷款人觉得继续放贷的风险太大,收回贷款的可能性太小,于是信贷市场被关闭。最近经济崩溃的亚洲国家都存在巨额贸易赤字——印尼80亿美元、马来西亚40亿美元、泰国100亿美元、菲律宾40 亿美元、韩国190亿美元。 10年前,这些国家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从盈余变为赤字的原因,可以直接归结为中国大陆制定政策,集中力量增加出口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称之为“出口导向的增长”。与东南亚相比,中国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更高,成本更低,本国产品还有一个大得多的内部市场。因此,中国抢走了其它亚洲国家的出口生意,很快就有了400 亿美元的贸易盈余。为了替代已由中国生产的产品,这些国家必须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但是,其中一些国家缺乏做到这一点所需的良好教育。 虽然整体而言韩国劳动力的教育程度高于中国,但是韩国已将低工资的出口品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并且无法发展高工资的出口品制造业来取而代之,因为受到贸易盈余迅速增长的日本的竞争。恰如韩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的情况一样,它再次受到两个强大邻国的夹击。 股票市场价格最终应反映利润状况。在经济崩溃的亚洲国家里,竞争和提高市场份额的热望使得利润水平低下,股票价格已经高到脱离收益的不合理水平。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以前,股票市盈率达到10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