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世界银行1997年最新的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中,1820年曾高达30%,是当时最大的经济国家,而后迅速下降至1950年的不到7%。当中国在1978 年尝试着朝改革迈出第一步时,约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际绝对贫困标准。 改革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废除了“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其次,确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其三,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格局,发展了大农业;其四,突破了传统农村经济格局。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其五,改变了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初步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由市场调节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其六,发展了社会服务,初步形成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种民办组织等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1996年的粮食总产量为9600亿斤,肉类产量达到5815 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08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0.6倍、5.9倍和5.6倍,人均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近20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总量中,中国大约占三分之一。1996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628 亿元,比1978年增长数十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6年达到1926元,比1978年增长约3倍,人民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诚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问题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部门,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诸如,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粮食生产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粮食生产徘徊,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还有大约6000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等等。因此,今后必须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势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未来的15年,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农业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很突出。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有个更大的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两大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包括使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几千万农村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两大基本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农村向工业化、农村经济向市场化发展。到2010年,农业综合征税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粮食问题对中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这也是海内外人士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认为,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2.16亿吨的缺口,超过1993年全世界2亿吨的出口量,即使中国有能力进口,世界上谁也不能供应中国如此巨额的粮食。 对于布朗的悲观估计,中外许多专家是不认同的。他们用许多数据、从多个侧面对中国的粮食前景作了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7%,养活着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人口。 在未来的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构成威胁。未来的21世纪,我国仍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一般情况下,确保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将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从粮食生产发展来看,21世纪的前30年, 我国粮食总产年递增不到1%,就可以基本满足需要。 按照我国食物发展纲要和居民饮食习惯,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左右, 就可以基本满足营养改善的需要。根据这样的消费标准,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可以达到6.4亿吨左右。这样的需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基本满足的。 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是不小的。诸如:一是通过开发宜农荒地,保护现有耕地,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从而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相对长期稳定;二是通过推动科技进步,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三是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四是通过对我国山地、草原和水域的开发,可以增加食物生产总量。总之,我们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可保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为此,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依靠科学进步,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切实保护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宏观调控,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