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富勤投资银行于今年初清盘,消息传出,对国际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工商时报》资深记者不禁发出感叹:“百富勤的失败,不仅对香港,而且对整个新兴市场都是一个损失。因为……撇开欧美和日本的投资银行,我们在新兴市场中找不到一个象百富勤那样‘土生土长’、但具有真正国际性的投资银行”。百富勤的创立,发展和失败对中国的投资银行业的开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该不该发展投资银行业?中国具不具备发展投资银行的微观和宏观基础?……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已经到了该当机立断的关键时刻。本文拟从与国外发展投资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充当企业重组和兼并的策划执行人角色的时机和背景之比较,论证投资银行业,尤其是投资银行的创新业务(核心业务)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殷切地盼望投资银行业在中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美国发展投资银行的时机与宏观经济背景 投资银行业在美国较早得到开展,发展至今,已经形成综合性大型投资银行和专业小型投资银行并存的格局。考察美国投资银行的创立和发展过程,有利于弄清投资银行所需的微观和宏观环境。 美国最早充当重组和兼并职能的投资银行活动形式出现在70年代初,当时一些投资银行和投资公司为收购制造业公司而组成各种财团。80年代以后,投资银行的业务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利用部分资产设立了信托基金,并委托一种特别的公司进行管理。他们寻找了一些经营业绩不佳或发展不健全的企业,将其收购后,通过注入新的管理手段并借助大量的借入资本提高企业的股本收益。美国投资银行业的核心业务——经营“企业”、策划和执行企业的重组与并购——在美国从1975年起的两次兼并收购浪潮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人和推进器的角色。 在美国投资银行业应运而生,继而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国的经济状况具有明显的特征。从以下几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投资银行业的逐步发展与美国宏观经济背景的联系。 1.资金出现剩余、投资渠道减少 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美国的储蓄率在17%左右,高储蓄率代表了资金供给的剩余。特别是在1970年、1971年储蓄率只有15%左右,到了1973年增至18.53%。虽在70年代中期有所回落, 但在 1978 年和1981年仍然达到18.16%和17%。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减少, 可供投资的项目不多,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由70年代初开始减缓。在中期有所回升,但在储蓄率较高的1981年后,又降至4%左右,甚至更低。同时,外汇储备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猛增,198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02亿美元。由此,美国这时期的资金供给剩余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无能为力。 2.传统产业受限,发展缓慢 美国的制造业在70年代有过高速的发展。从1970年的2523亿美元增至1980年的5810亿美元,增长130%。但进入80年代后, 受其产业结构限制,传统产业潜力挖掘殆尽,发展速度大幅减缓,从1981年至1983年只增长6.2%。 3.劳动力资源过剩、失业率提高 1970年,美国的失业率仅4.8%, 这段时间正是投资银行活动萌芽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投资银行业稍具规模的1975年,失业率却达到了8.3%,之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80年代, 投资银行也有了新的发展,而1982、1983年的失业率达到了9.5%。 经验证明失业率达到10%就会引起社会不安定,而美国在投资银行产生、发展的七、八十年代有如此高的失业率,不能不说投资银行业的出现与其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70年代及80年代的美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实业投资减少,资金剩余,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渠道减少、市场需求不足……大量数据和表现证明,美国当时的经济正处于“剩余经济”时期。此时,增量需求由于固有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难于对国民经济产生大的推动力。不合理的产业组合构成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能不能对产业结构再调整,让存量资产变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美国才有了里根政府的“再工业化政策”。投资银行是推行这项政策的急先锋。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投资银行在市场上通过企业的重组和并购,魔术般的进行着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极大地发掘了产业结构的巨大能力。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高级形态的中介机构,有人称之为资本市场的“灵魂”。投资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这个母体。美国投资银行业的迅速崛起,除了国民经济环境的土壤外,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也是密不可分的。 美国的证券交易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战后美国的证券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多层次证券市场的产生,证券种类的增加,废除了证券交易所的最低固定佣金制,加强了证券市场的全国一体化和国际化。而美国的投资银行业正是在这块活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起来的。 概括地说,“剩余经济”的宏观背景、存量资产的客观需求、资本市场的有利环境为投资银行业的应运而生充当了助产士。投资银行业得心应手地兼并组合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对“再工业化”、重整国民经济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