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管理是先进的,但中国不能照搬。中国的国有企业不同于西方的企业,因而中国的国有企业(国企)管理理论也要从国情出发进行探索。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企,必须深化改革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笔者认为,在国企治理机制的构造中,监督体制的建设尤为重要,从国情角度出发对国企监督体制进行理论探索,对国企改制的有效实施具有前提性的作用。从实践到理论,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的企业管理成败实例来看,任何好的管理离开有效的监督都将难以持久。本文拟从国企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出发,对国企现代企业体制建设作一些探索。 一、监督式管理模式的提出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即已开始。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企职责不分,以政代企,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国家通过政企分开,下放企业经营权,搞活了企业,带来了改革后经济发展的飞跃。但近年来国企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国家从战略角度对国企形势作了正确判断,对搞活国企也下了大的决心,“抓大放小”,企业改制成为国企改革的方向。 国企亏损,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原因很多,但笔者认为国企领导人员和领导机构权力过大(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体),而监督力量相对而言非常薄弱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不少改制企业采取了决策权、执行权、监事权相分离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以往国企决策权和行政执行权过度集中的弊端,但从其实际内涵看并没有改变监督薄弱的实质。 管理权力严重失衡是造成国企出现种种弊端的根源。自然界的科学规律,也在富含哲学性的管理科学中发挥作用。按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来看,国企治理权力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应该均衡,才能使企业在稳定中发展,国企管理应该在重视程度上,将监督权放在与决策权、执行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在政策上要向监督权倾斜。以往的国企管理是三角形三条边重合为一条边,即完全由行政权力来行使三权,使得国企权力一头重,监督乏力,国有资产保护机制落后,使国有资产流失日益得不到有效控制。 现在流行的一些国企改制形式是设立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权力分离的治理结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行使决策权,总经理作为执行机构行使行政管理权,监事会作为监督机构行使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等的监督权,有一定的可尝试性。但是,在实践中,上市国企都是按这种机制运作的,而统计调查表明不少上市国企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严重亏损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样架构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监督机制方面仍没有取得突破,有待完善和发展。 现在一些国企在进行内部职工持投试点,国家有关部门对职工持股给了一些政策。在工会内设立内部职工持股会,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选举职工董事和监事,负责保管职工股票。进行国企内部职工持股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上述做法的结果,使国企内部职工持股会成为一个附属性的机构或社团内的社团,没有突出国企中内部职工持股组织在监督管理上的独立性,尤其是没有突出其监督特性,很难真正实现持股职工应能发挥的巨大作用,难免流于形式,又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根据实践教训和国企存在的现实问题,应以对旧的监督体制的突破为契机,对国企建立监督式的管理体制。 二、监督式管理模式探讨 管理是一个协调大家一起去实现一定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五项职能。监督式管理不是直接进行管理,而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决策权、计划权、组织权、人员配备权、指导与领导权、控制权进行全方位监督来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权。 监督式管理模式以企业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相互独立为基础,将监督融于其中,强调国企监督的全方位多层次、即时性、前瞻性,是一种依法进行的渗透式监督管理,是将监督贯穿于企业权力行使的全过程的崭新管理形式。这种管理模式主张监督权相对集中于企业监事会,同时又明确地授予董事会、总经理等其他对等组织,尤其是授予国企内部职工,使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和国企内部职工这几大板块中的每个机构每个人都负有监督权力和义务,使每个人都成了监督式的管理者。国企每个成员只有工作岗位和职位的不同,没有监督权力和监督义务的不同,在监督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平等的监督主体。解决了国企权力持有者和权力机构自己难以监督自己,而别人又不敢监督批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政策又难以全方位地解决各种对策问题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国企在采用先进管理技术的同时,避免因监督不力而带来的执行中的种种障碍,能相对有效地避免决策机构和行政执行机构可能的独断专行或各行其是,甚至“权力合作”危害股东(包括国家股东和职工股东)权益的情况。企业中的情况纷繁复杂,不是几个监事所能掌握的,却是国企中各个岗位上的国企职工最容易直接做到的。 监督式管理体制并没有否定现在流行的企业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它在认同权力分离的同时,从国情出发对监督体制作了重点强调,创新和发展了当代监督机制的内涵,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将监督体制的建设放在前提性的地位上。经济越发展,监督越重要,英国百年老字号伦敦巴林银行的倒闭从管理技术上找原因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如此巨型的老牌现代企业一整套管理机制是十分先进的,看不到它有什么落后和不足,但从监督体制上找原因却是一抓就灵,那就是监督不到位。如果给巴林银行一个监督式管理体制,它的一个营业地区的分部经理要使整个巴林银行破产的可能性绝对不那么大。现实中可以找出很多有这样沉重教训的实例,都对监督式管理提出了呼唤,安全有效的管理必须以监督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