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速度 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有时是逐季下降,到今年第一季度还未停止。从1992年14.2%的高峰,降到1996年的9.6%,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是大家公认的。 “软着陆”成功后的1997年,人们以为经济运行已经到了“谷底”,速度该稳住了,或者重新启动、回升。但这一年GDP增幅降到8.8%。这虽然是仍居世界首位的高速度,但逐月下降的势头,迅速向着当今我国经济增长适度区间(8%-10%)的下限逼近,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对此,我们在去年10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曾经指出:“在保持宏观调控的一定力度时,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变动趋势,都会有一定的惯性。这是由部门间的产业关联效应、生产与需求间的关联效应所决定的。这种关联效应也使政策具有滞后效应。”那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显露,我们提出了“当前为了防止经济回落的惯性可能带来后续经济增长持续下滑,需要适时适度地及时作些必要的松动微调”。 此后,东南亚金融危机扩展到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影响到全世界,其对我国的影响也逐渐显露,这种松动微调就更是必要的了。事实上,在实施“软着陆”的后期和“软着陆”成功之后,已经陆续采取了一些金融微调措施。去年10月以后,经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化认识,特别是金融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这些微调措施一步步强化,除了取消银行贷款指令限额、进一步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外,还特别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减少和国内需求增幅有所放缓的趋势,推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内需等重要措施。但是由于这些措施发挥作用有一个时滞的问题,而且有些措施(如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到位和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加表面化,所以,上述措施未能及时阻止速度下降的趋势。1998年第一季度GDP比上年同期增长7.2%,增幅比上年同期进一步下降了二点二个百分点。看来,今年全年要达到8%的速度目标,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目前支撑8%增长的客观条件还是比较充裕的。交通、能源、原材料、农业、外汇储备、通胀率等,都是多年来最为宽松的,可以支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有理由认为,随着适度松动微调措施的逐步到位和发挥作用,速度下降的趋势将会逐渐稳下来,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出现回升。 问题是已采取的微调措施力度上是否够。比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加大到15%能否落实?是否足以保证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是否还需要也可能再加一点力度?如果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在投资动力、项目准备和资金渠道上有无保证?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当然,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作用对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很大,不宜跨步过大,并且要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新的结构扭曲、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所以应十分谨慎。 宏观调控 针对“软着陆”成功以来国内经济运行走势出现的新问题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新情况,在宏观调控政策上进行某些措施和力度的调整是完全必要的。对于这些调整的意义应当怎样认识呢?采取某些金融松动、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措施,是不是意味着放弃适度从紧的中长期宏观调控政策,转而采取我们过去曾经用过的那种扩张性政策,或者转而采取传统凯恩斯主义式的扩张性政策呢?还是意味着这仍是在继续坚持适度从紧方针的前提下所作的适时适度的、调控力度的调整呢? 前一种观点事实上把我国增长速度的某些下降看成是典型经济周期谷底延伸的停滞衰退,需要强扩张性的调控政策才能启动。因此,不必再提什么适度从紧了。应当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形态已发生变化,经济“软着陆”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在这样一种位势较高的“谷底”,虽然出现了某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经营困难、职工下岗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但接近并环绕8%的经济增长率目前仍是居于世界前列的速度,从整体经济运行来看,还不能说我国经济已经处于类似西方典型经济周期的停滞衰退阶段而需要实行全面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 从短期来看,为对付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困难问题,必须加大一些松动金融和增加投资的力度和幅度,但这仍属适时适度微调的范围。事实上,我们已经和正在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措施与力度都是审慎的、有选择的和有分寸的、而不是全面放松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 从中长期来看,在体制转轨尚未完成、旧体制惯性尚未根除以前,我们仍然需要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把宏观调控措施在力度上的短期调整置于中长期政策之下。其理由除了去年10月初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中对为什么“软着陆”成功后还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所讲的五条(经济蓝皮书《199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6页)外,这里还要指出以下几点: 一是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灵活性。适度从紧、适时微调,从十四届五中全会到十五大都是作为中长期宏观调控政策提出来的。现在虽然企业、金融、政府机构三大改革步子加快,但整个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转轨的完成还要有一个过程,原有体制所固有的约束软弱和盲目扩张的机制仍未消失,“适度从紧”作为中长期方针,仍有继续坚持之必要。 二是在宏观调控措施力度的短期调整中,不能忽视短期调整对中长期的后续影响。近期通货膨胀的危险虽然暂时有所削弱,但潜在反弹因素始终存在,初步形成的买方市场还不能说已经巩固。所以要警钟长鸣。这有利于防止搞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一哄而起、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