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实经济特征及其发展态势,深化财政改革,是“振兴财政”的根本所在,也是建立现代财政机制的先决条件。在这里,想结合现实经济的基本特征、财政改革的成效和值得汲取的经验,谈几点继续深化改革的不成熟的看法。 一、现实经济特征与财政改革的切入点 怎样认识我国现实经济的基本特征呢? 经过近二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近期的“软着陆”成功,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①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并由此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型;②经济形态仍呈两元经济并存状态,但正在发展中归并;③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加剧, 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据统计199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从上年的0.16,提高到0.30;④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开始进入公有经济实现形式多种途径阶段;⑤在低水平有效供给不足的基础上,总供需基本平衡;⑥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产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⑦目前我国仍处于以粗放式增长为主的阶段;⑧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将始终存在通货膨胀的潜在危机和严重的失业问题。 众所周知,九三年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经济调整”,推开了以“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适度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着陆战略。与此相应,于九四年又推开了全面的以财税体制改革为代表的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近四年的努力,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与系统地改革,到九七年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上的“软着陆”: 其一,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适度增长,基本上进入了“低物价、中速度、开始结构调整”的时期。 九六年末,我国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在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民经济仍保持着较快增长的态势,1994 年CGP增长11.6%,1995年为10.2%,1996年为9.8%。平均保持在年均10 %的中速增长中,这说明我们取得抑制通货膨胀时,并没有过多地牺牲速度,有效地防范了“滞胀”。(见下图) 我国1991年—1996年 GCP增长速度与物价水平发展态势
2.物价指数持续回落,零售物价增幅从93年的13.2%回落到97年的6%。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初步取得了物价调控的主动权。3.在全面加大改革力度和结构调整力度,开始加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性调节,从而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也进入了积极调整的状态。 其二,社会供给稳定增长,总供需处于适度平衡状态。我们基本上坚持以经济平衡为主,财政适行中长期平衡政策。 其三,财政金融形势继续好转。在财税制度改革的作用下,财政形势趋向好形势,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有所回升,中央开始集中财力,增强了宏观调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收入增长开始超过支出增长速度,积极控制财政赤字,增强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全面整顿财经秩序,对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预算外资金膨胀,国有资产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金融调控进入更高的层次,除全面实行公开市场操作与灵活调节利率外,开始对金融秩序(证券、期货、外汇)进行全面的政策监控。主动地营建金融市场机制。 其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开始对各类企业进行市场筛选,国有、乡镇及三资企业开始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市场适应性结构调整。企业整体素质在调整中稳步提高,生产要素开始重新优化组合,域乡居民收入以年均13%的速度逐步提高着,市场供需进入比较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经济态势的作用下,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也呈现某种阶段性特征:(1)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与收入调节上,已初步自成体系, 需要加强两者间的功能性互补及必要协调。(2 )在“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途径”改革方案后,经济分配将进入“要素分配”的改革状态。(3)市场外在不经济更加集中、 并向高层次“公共需求”过渡。(4)按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分析,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正处于分配悬殊的谷底。(5)下一步, 市场分配法制化要进入逐步完善的阶段。 显而易见,现实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与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今后的财政改革。 现在,我们在设计跨世纪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已正式提出:(在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并适应所有制结构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建立稳定、平衡的国家财政。” 有鉴于此,我国财政必须进行如下的适应性调整:按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财政分配范畴,重新设置财政职能及其内涵:打破所有制界限,实施公平调节,创造平等竞争与公平分配的法律规则。规范体制分配,加强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建立和加强政策调节力度;健全“内在稳定器”功能,注重对重大经济关系的调节。正确地处理财政内部存在的公共财政与公有资产财政、农村财政与城市财政、贡献区财政与补贴区财政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