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预测 (一)1998年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由于受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未来劳动力自然增长压力依然十分沉重。据劳动部门推算,整个“九五”期间都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供给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人进一步增加到2030万人,即使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 950万,每年仍将净增劳动力1080多万人。目前企业以减人增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力度正在加大,企业要求精减的人数与已下岗的人数相差甚远,下岗人员大量增加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问题。而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走现代化农业之路已成为必然,但也将有大量乡村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在新的就业领域不能充分吸纳的情况下,也会形成一支比城镇下岗人员更为庞大的失业大军。与此同时,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存量也正在加速调整,在减少和逐步消除存量中的严重就业不充分现象时,富余劳动力将不断加速向社会转移。据有关资料推算,目前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中有约3000万的富余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2亿人左右,并将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增加。因此,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动,“九五”期间由劳动力资源存量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供给也十分巨大。而在劳动力需求方面,随着经济技术结构的推进,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在不断下降。 1978 年至1984年间我国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329,1984年至1989年为0.297 ,1989年至1996年间下降到0.213。 根据国家统计局依据人口调查资料推算的就业人数,“八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 可以新增74.4万个就业岗位。假定“九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能够保持不变,“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能达到9%,5年期间可以新增就业岗位3415万人。在新增劳动力供需差距过大和发展进程中富余劳动力不断形成的双重压力下,未来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997年上半年在各级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失业职工已达580万人, 由此计算的失业率已超过3%。 (二)1998年我国劳动就业状况预测。 我国目前工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的目标自然是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化,除了资金和技术短缺之外,社会就业压力实际上已经对经济增长速度和基建投资规模形成了倒逼机制。“八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加就业人员730.3万人,GDP年均增长12.2%,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大致吸纳60万人口就业。 现阶段我国城镇需要安排的新就业人员每年都在700万左右, 经济增长速度过低就业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对“九五”期间和未来15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作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依据上述经济规划,在社会、经济、人口发展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对1998年劳动就业状况进行了定量测算,测算所依据的基本设想是:1998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9.6%,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9.7 %、47.6%和32.7%,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4%。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劳动就业形势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九五”期间我国要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双向选择的劳动合同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必然使企业将更多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隐性失业显性化趋势日趋明显。根据模型测算,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1998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在整个“九五”期间处于相对低谷年份,预计全社会新增劳动力资源1025万人,国有企业减员470万人,可提供就业岗位1450万人。 而在可能增加的就业容量中,合资、合营等各种所有制单位吸收劳动力400万人, 乡镇企业安置450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增加600万人,预计年末城镇失业率可控制在3.4%左右。 从市场经济要通过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从有效的经济系统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合理设计来看,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国家以社会失业率3%~4%为充分就业),恰恰是一个社会能够保持较强活力和较高效率的重要因素。 2.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对世界上59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和劳动部门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在70美元~150美元、150美元~300美元、300美元~500美元和500美元~1000美元这4个不同区间内,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非农产业劳动力数额分别增长0.82%、0.76%、0.72%和0.59%;人均国民收入每增长10美元,非农产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中的份额分别提高2%、1.7%、0.8 %和0.3%。1996年在全部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4769 万人, 占50.5%;从事第二产业的有16180万人,占23.5%; 而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7901万人,占2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7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5和1.2个百分点。我国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国际经验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推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断增加,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而第一产业继续向二、 三产业转移劳动力, 预计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将下降到45%左右。按照一般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分类理论,我国目前人口就业结构已接近发展型结构阶段(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25%),但相对于产业结构而言,我国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过高、第三产业过低的状况虽在逐步改善,但还处在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就业阶段。 3. 1998年在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集体企业就业容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等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主要去处。但随着市场的发育,我国就业难点矛盾将更加突出,竞争就业和效益导向将进一步加剧矿业、军工、纺织等就业难点的矛盾,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就业也会碰到一些新的困难;同时,流动性就业和结构性失业将上升为主要矛盾,失业人员素质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相适应进一步加大了再就业的难度,边远地区和困难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失业率很有可能超过15%,引发社会动荡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