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任何时期,提高经济效益都应该是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无论从当前经济效益的现状来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任务来看,提高经济效益应该是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文拟对经济效益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一、经济效益理论的历史考察 1.早期的经济人假说 经济效益是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问题,因为,任何社会都要讲求经济效益,都应力求用一定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人类的历史也正是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历史。 人类对经济效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最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斯密把这种人叫合乎理性的人,称为“经济人”。西方经济学认为,这种假设的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着有限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什么及有限的收入用于消费什么的选择问题,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取得最大利润或最大效用,即一般所说的追求最大化的利益。 2.帕累托最优状态理论 作为规范经济学的福利经济学,对经济效益问题有其独特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标准,即在生产资源配置中实现最大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提出,生产资源在各部门分配方案确定后,有下列四种情况:第一、改变原方案,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好处,这种改变有利,表明该分配方案不好。第二、改变原分配方案,对每个人都不利,使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但该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第三、改变原分配方案,使一些人得到好处,从而使一些人减少福利,从社会角度看,这种改变也不利。第四,改变原分配方案,在保证不使任何人减少福利的情况下,任何一人也不能增加福利,这是最佳分配方案,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也称为实现了“集合体效用”最大化。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把经济效益和帕累托最优状态作为同义语,即在经济生活中最有经济效率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最大化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假说就是“效用人”的假说,实际上就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分析。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就是在一组约束条件下求极值。从生产角度考察,所说的约束就是生产要素的制约条件,如劳动力、资本、能源等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一般由一组方程组成。所说求极值就是在上述资源制约下实现产量或利润最大化,一般用一个目标函数方程表示,如下式: C[,1]·X[,1]+C[,2]·X[,2]≤C K[,1]·X[,1]+K[,2]·X[,2]≤K L[,1]·X[,1]+L[,2]·X[,2]≤L X[,1]≥0 X[,2]≥0 式中,X[,1]、X[,2]代表生产两种产品数量,C、K、L为供生产用三种要素数量,C[,1]、K[,1]、L[,1]和C[,2]、K[,2]、L[,2]分别为生产两种产品时消耗三种资源的定额。 假定目标函数利润最大为Smax,则 Smax=P[,1]·X[,1]+P[,2]·X[,2] 式中,P[,1]、P[,2]为生产两种单位产品所获得盈利。 对于在生产要素约束条件下求极值的最大化的分析用以指导经济决策的方法,西方经济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提出一些批评,但它仍不失之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经济效益的方法。 4.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效益观 恩格斯最早是把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费用和效用的关系来考察的,虽然他没有提出经济效益的范畴,但已经指出经济效益的实质。他说:“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的问题。”〔1 〕这里恩格斯所说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并用以作为判断是否进行生产的标准,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时,揭示了经济效益的内容。他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不变的目的,是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产品。”〔2〕在这里, 马克思所说的预付资本就是资本投入,所说的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就是资本产出。可见,马克思所强调的是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后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更明确的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3 〕马克思在里指出,为取得真正的财富必须重视经济效益,即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实际上也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在这里投入指的是劳动时间,应该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产出指的是物质财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需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社会的现实财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不断扩大的可能性,并不是取决于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剩余劳动的生产率和这种剩余劳动借以完成的优劣程度不等的生产条件。”〔4 〕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则更直接了当地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5〕 二、经济效益范畴的现实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