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线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教育改革的重视,在展望21世纪的到来之时,已成为世界各先进国家积极努力的方向。以日本来说,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六大改革政策”,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改革。 (一)日本教改的五大重点 为迎接21世纪,主掌日本教育改革工作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更提出了《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应具之型态》报告书,揭示未来教改工作的五大重点,分别为: 因应每个人能力、性向教育应具的形态; 改善大学、高中学校入学者的选拔方法; 完全中学教育; 教育上的例外措施; 因应高龄社会教育应具的形态。 日本文部省官员强调,在少子化、少生化的时代潮流下,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不到1.1亿,面对国内高龄化社会的来临, 不可避免的是海外人口的涌入与多元民族化社会,对向来贯彻划一性制度与重视形式的日本教育形态来说,则是一场相当严峻的考验。 有鉴于此,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应有的教育形态报告中,开宗明义即表明培养每个人能力、性向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并特别强调加强学童国际化与国际观教育。 文部省官员表示,过去日本教育的一大缺失在只谋求形式上的平等,而忽视因应学童能力、性向的考量。 岛根县教职员协议会会长石田诚也认为,面对当前教育的激烈动荡,学校教育必须从划一、单线型的教育,改为尊重“个性”的复线性教育;更要让学生远离偏重知识教育的应试教育地狱,真正培养具生存力量、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二)扩大职业教育、实施中高一贯制 因此,日本文部省在改善大学、高中学校入学上,提出多项改革措施。除了检讨偏重笔试的学力测试方法,并积极推行以调查书、小论文、面试、技艺测验及自我推荐等多管道的选拔方式;也将扩大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门高校及综合高中的特别选拔或推荐入学的名额。 此外,日本文部省更决定从1998年4日1日起于公立学校全面实施中高一贯制,即“完全中学”的新制度。文部省认为,完全中学的实施,将可有效减轻目前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上,日本的完全中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同一设立者则中学及高中同时并设,不再进行高中入学者选拔的连续形态;另一种是单一或复数的市立町立中学,与都道府县立高中联合,不进行高中入学选拔,采计划性的、继续性的6年教育。 与台湾地区相同的是,日本也在逐步推行每周两天休息日制度。文部省大臣房审议官伊势吕裕史指出,到了2003年,日本将全面实施一周上课5天制。如何在学校教育上做最妥善的因应, 则是目前文部省要积极努力的目标。 二、强化青少年及幼儿的心灵教育 (一)神户少年杀人事件的震憾 日本神户区一名仅14岁的少年所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杀人事件,不但震惊了全日本,也让日本重新审视了日益恶化的青少年越轨行为。除了彻底检讨儿童教育的缺失,文部省更提出了“心灵教育”的改革方向,希望从心灵的改革做起。 神户区少年杀人事件发生后,不仅是事件发生地的神户市、兵库县,全国各地的教育委员会无不召开会议,针对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剧增、药物滥用、逃学等越轨行为,提出相应政策的检讨,其中文部大臣小杉文相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若能够从幼儿时期开始展开“心灵教育”,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对于少年的相关法律的研究,以及因应大家庭、单亲家庭比例增加后的措施,都是神户区少年杀人事件后的连锁效应。 与台湾地区相同的是,日本中学生的问题,除了沉重的升学压力外,吸毒、逃学、偷窃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当局,而这个问题又以都市地区更为严重。以出云市河南中学来说,该校学生虽然也有越轨行为,但由于学生成员大多为环境较单纯的农家子弟,家长也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比起都市地区的家长忙着工作、赚钱而无暇照顾孩子,情况就好多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文部省在提出改善教育各项对策的同时,还特别要宣导家庭伦理的重要。 (二)也有小班小校的争议 在台湾地区不断讨论小班小校问题之际,对于儿童基础教育相当重视的日本也深为班级人数太多所苦。对日本的小学老师来说,一班三十五六人甚至40人确实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出云市高松小学校长嘉仪裕行即表示,日本教育主管单位确实有心改善班级人数太多的问题,但庞大的财政负担使得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未能有效解决。 不过,日本一所小学总人数顶多二三百人,加上中央与地方教育经费分配得当,即使在乡下学校,学生仍能享受游泳池、体育馆等高品质的教育设施,至少在教育上没有太显著的城乡差距,小型而精致成为日本小学的一大特色。 对日本的学校教育来说,多元社会的急剧转变,正是向来讲求制式化教育的一大考验。面对多变的社会环境,日本的中小学生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异,有些是如超音速般随时代潮流迈进,有些却如牛步般远远落后在潮流之外。在学生差异两极化的情况下,将教育重视形式上平等转换成重视个性上的尊重,因应每个人能力、性向的教育,即成为目前日本中小学校奉行不悖的主要教育目标。 三、教育决策以民意为依归决策过程强调“由下而上” 在中日教改的比较上,台北驻日本经济文化代表处文化组组长陈燕南分析指出,最大的不同,主要是在“决策过程”上,日本强调“由下而上”的原则,中国则较偏向“由上而下”。彼此虽各有利弊,但在撷取他山之石之际,最重要的是要能截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