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要实现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确立科学的所有制观并抓住所有制实现这个根本上的突破。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到位从而取得最终成功,取决于所有制改革的到位和成功。 从经济体制方面看,建国以来最大的认识误区表现在所有制的认识上。似是而非的所有制认识导致了从本质上脱离国情,全方位违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诞生与不当行为的发生、发展。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生着负面影响。 建国以来,我们在经济上存在一系列认识误区,但最大的认识误区体现在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认识上。作出这样的断定,不仅是因为所有制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它所造成的影响是基础性和全局性的。而且是因为,在这一问题上认识模糊与谬误的程度的确远超过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认识误区集中体现为两点:一是把所有制标准立于生产力标准之上,以所有制的性质、程度论事物的好坏优劣,直至发展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二是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集中到所有制的对立上,僵化看待公有制的形式,漠视私有制形式的变化,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资本主义同私有制等同起来。 所有制认识上这两个根本性误区的形成既有思想上的渊源,又有实践上的原因。从思想方面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所有制的重要性,把所有制看成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并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上的后继物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规定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的公有制。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财产共有”,“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提出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尽管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后继物出现,而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低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与资本主义社会并存,但这并没妨碍人们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来要求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从实践方面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结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灾难深重的历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新中国面对着的不仅仅是治理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污泥浊水,而且是重建已处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基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其中在经济上的最重要的举措,是以没收官僚资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基本内容的所有制革命。这一革命,迅速形成了新的社会制度赖以生存与巩固的经济基础和政府支配经济、处置经济活动的资产基础。来自中央的以所有制革命为最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与来自亿万人民群众因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所迸发出的巨大革命热情产生的冲天干劲、无私奉献和创造性行动,不仅在短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实现了“一五”时期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基于特殊环境,由多因素造成并带有明显经济起步型(建立在小基数上的高增幅)特征的结果被人们作为一种常态简单地同所有制的“升级”革命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又因为对马恩关于所有制论述的僵化理解使实践的结果不仅成为马恩论述的注脚,也同时成为这些论述的佐证,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所有制越公,则不仅社会主义制度越完善且生产力也越发达的错觉。所有制的性质与程度同社会主义的完善程度与生产力发达程度被直接等同起来。 也是基于此,在直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在人为地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分成高、中、低三种级别的基础上,脱离现实生产力水平与现阶段社会国情特点服从于不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需要,一味追求所有制的高级与清纯。而这种实践上的偏差给国有经济带来了三个直接的恶果:一是形成了不合理的财产分布形式,从而国有资产处于“粗放”状态。所有制由非公到公,由“低公”到“高公”的一浪高一浪的“升级”运动,造成了个体私营经济几乎被消灭殆尽,集体所有制经济徒有虚名,实际上变成了按国有经济制度和规则管理、运行的“全民”经济,国有国营的经济占绝大比重,国有资产不论必要、不分轻重遍及各个行业、领域的格局。这就使国有资产在分布上处于“粗放”状态。国有资产分布的这种“粗放”状态,使政府陷入了“按下葫芦起了瓢”的穷于应付的境地:该抓的大事虽然抓了,但是没有钱没有抓好;不该抓的小事也抓了,但是没精力同样没有抓好。国有资产没能集中到能够把握、应该把握的领域,实际上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既没能实现应有的效率,也因没法管理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与流失。二是形成了无约束的财产组织形式,使国有资产处于“虚置”状态。追求所有制高级与清纯的结果是形成了单一国有的财产组织形式,与此相应的是国家直接经营。然而这种亦称为“全民所有制”的国有制,实际上缺乏真正的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负责的责任主体。说是“全民所有”,但由于资产的整体所有与一个个有独立利益要求的个人间的直接占有表现着很大的反差,又没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手段填补这种反差带来的资产约束上的空白,即通过“利益约束”实现非资产直接占有的“资产约束”,实际上就变成了“人人都所有,人人不关心;个个是主人,个个不负责”,一有机会,个个都想捞一把。国有资产处于“虚置”状态,无人负责,不仅不会产生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开展创造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冲动,而且还存在着被“挖”和被“夺”及被“毁”的危险。三是形成了不科学的财产经营方式,使国有资产处于呆滞状态。立于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出于对商品经济的厌恶,追求高级与清纯的所有制带来的另一后果,是只强调国有资产的“物”的存在形式而否定它的“货币”存在形式,从而“固守”国有资产的物的形态,阻碍了利用货币形态流动性强、含金量变化大特点,通过物质形态与货币形态间的适宜变换,实现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优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用的发挥,国有资产的运转处于呆滞状态,仅仅通过计划“调拨”来推动,不仅降低了其运作效率,还为各种形式的巧取豪夺提供了方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