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完成了由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由单一生产型到生产经营型,由生产经营型到资本经营型的三次跳跃。资本经营是改革至90年代以后才在中国出现的一个全新理念,是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增量改革阶段迈向体制存量改革阶段,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重心由经营机制向产权制度转换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近年的实践证明,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它不仅在微观上具有低成本扩大企业资产规模,取得更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的功能;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基于这两种功能和国有企业特殊的经济困境,资本经营这一微观层次问题,引起我国决策界、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资本经营及其与之相关的兼并、收购、重组、股份制、海内外上市、包装上市、借壳上市等成为新闻媒体和人们谈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和主要话题,资本经营对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大有“舍我其谁”之势。 面对当前的“资本经营热”,笔者认为,尽管资本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种效率较高的经营行为,其内在的宏观与微观功能对于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与作用尤为重要,但它并非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惟一途径。认为国有企业只要实现了资本经营就能走出经营困境,国民经济结构也能从整体上得以优化的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同时,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尚不成熟,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营思维和企业运作方式与规范化的资本经营还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加之资本经营所需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资本经营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从而使得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未达到其经营预期。这些误区表现在: 误区一:把资本经营偏狭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从经济学意义讲,资本经营是指以追求最大利润和促进资本最大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手段和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一般说来,凡是能够使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的经营活动,均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在广义上至少包括以下三项主要内容:一是资本的直接运作;二是以资本直接运作为先导的资产重组和集中;三是按资本经营原则进行的生产经营。可见,资本经营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而并非仅局限于资本的直接运作。我们认为,资本直接运作只是资本经营的初级层次或前提条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并未把握住这一理论本质,片面地强调资本的直接运作,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的买卖。具体表现在:一些企业打着资本经营的旗号,把通过直接融资筹集来的资金或者高息拆借给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投入证券市场,从事股票、债券的炒买炒卖,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表现尤甚。据有关部门对深圳市54家上市公司调查,其中有50%的公司把股市筹集的资金用于短期炒作股票,户均1660万元。这些“不务正业”的行为不仅违背其筹资承诺,阻碍了主营业务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造成了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加剧了国民经济的虚拟化。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也许无可厚非,不应指责。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糟糕的情况下,把投资异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之不足。那么,这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因为,就某一企业而言,也许会通过股票价格的波动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博取一定收益,甚至高额利润。但是,一旦众多的企业都以同样的目的和方式介入二级市场,那么,在社会物质财富增量较小的情况下,股票交易的“零和竞赛”特质必然会导致财富存量的转移支付效应,即个别企业股票投机所得利润正是其他股票投机者(或投资者)所损失的财富或利润。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 误区二:割裂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视资本经营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既不在于资本的直接营运,也不在于以购并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重组,其关键是在于按资本经营原则进行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宿,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在当前的资本经营过程中,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倾向尤为值得警惕,即资本经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旨在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高级的经营方式。这种观点是错误且有害的,它极可能误导国有企业改革,把当前的资本经营引入歧途。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是从表层而言;实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其一,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共同服从或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既要依靠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率的设备利用能力、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和较强的领导班子,从而使供、产、销在纵向上保持衔接,又必须通过收购、兼并等资本经营手段使企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在资本集中的同时,使技术、人才、市场等生产要素得以快速集聚,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实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因此,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是实现目的手段,彼此相辅相成,密切配合,两者无高级低级之分。其二,资本经营在配合和促进生产经营的同时,又依赖和服务于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能否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经营,除需具备适宜的外部环境外,更取决于其生产经营的好坏。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对其他企业成功地进行收购、兼并,是很难想象的。而且,不管企业采取何种资本经营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目的无非是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生产经营创造条件。其三,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是能够创造满足市场消费者需求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这也是资本保值增值的源泉。离开了生产经营,一切貌似资本经营的经济行为都没有实际意义。其四,资本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一是对购并对象的选择。只有购并对象选择正确,资本经营才具有了成功的前提,而购并对象的选择依据,则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类似的企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远景规划。二是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不仅会使存量资产不能盘活,而且会使购并所带来的增量资产被套牢。只有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资本经营才能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