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引导农业发展?对农业要不要实行保护?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此略述管见,认为农业与其它产业不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将农业完全推向市场,必须在实行市场引导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一、充分认识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 (一)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决定了农业天生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与其他部门相比较,有其固有的特点。马克思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所谓经济再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动去改造劳动对象,生产出适合人类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有机结合,使农业生产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植物有机体和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的转化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植物把各种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之中,植物成熟后,又以秸杆或落叶回归土地,或者植物被动物采食后,以粪便或动物残体归还于土地,经微生物的分解,以各种营养元素的形态返回自然界,从而完成物质、能量转化循环的整个过程。农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在社会生产“四环节”中的“生产”这一环节上,是交织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交织,决定了各种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甚大。如果“老天爷”大发慈悲,风调雨顺,农业会五谷丰登;如果“老天爷”大发雷霆,农业则会产量锐减,甚至颗粒无收。农业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靠天成长的状况,使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种情形,即使在生产力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仍然存在。 (二)面对市场经济,农业在竞争中处于软弱地位。 农业生产不仅面临自然风险,而且还常常遭受各种经济的和社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即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社会风险。 首先,农业生产周期长,调整慢,惯性大,产品品种规格单一,更新换代比较困难。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到推广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品相匹敌。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也决定了农业机械利用效率低。农业机械易受自然腐蚀和损坏,常年的损耗增大了农产品成本,使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农业经营比较分散,市场信息反馈“灵敏度”低。农产品一般体积大,储存损耗大,不易运输。一旦不适销对路,容易造成损失。 第三,土地有限,耕地资源稀缺,而且利用层面低。同样一块土地,经营二、三产业可以多层利用,而用于经营农业一般只能利用地面一层。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向同一块耕地过量追加投资,又会因为新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相对较少的土地相结合,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 第四,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个别生产者、甚至个别地区所无力承担的。这些条件越不具备,生产者的生产和再生产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农业生产成本就越高,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却很不稳定。高投入和高风险使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明显低于其他产业,等量投入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小,发展后劲不足。 二、保护农业是政府调控行为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弱质产业,但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效益大、生态效益大的基础性产业,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实行强有力的保护和扶持。 (一)全面理解农业是基础性产业的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一个重要原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第三,其他部门的发展程度受到农业发展程度的制约。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当视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状况而定。这也意味着,社会其他部门越发展,在农业这个基础上建立的产业越多,农业的负荷就越重,第四,从政治意义上看,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际间有力的斗争武器。第五,从生态效益看,农业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社会公益部门。农业的发展能够增强大气的自然净化能力,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环境,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二)保护农业——世界各国政府行为的共同轨迹 人类从事农耕畜牧的历史已有万年,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持社会的稳定,都曾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来保护和扶持农业。例如在我国,封建王朝就建立过“常平仓”和平准基金制度。当今世界已进入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如果单纯依靠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必然会消弱微观经济效益低的农业这个基础。因此当今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农业实行保护,而一些发展中国家急于实现本国工业化,一度在政策上从农业部门转出资源和利益,但实践的结果却欲速不达,还是要回头来加强农业这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