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的讨论,在经济形势问题上大体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好,微观经济形势差”,另一种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好,微观经济形势并不差”。二者在“宏观经济形势好”这一点上有共识,区别似乎只在如何认识微观经济形势。 我则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在讨论所谓“微观经济形势”时,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其实主要并非属于“微观经济形势”如何,而已经是关于“宏观经济形势”如何的问题了。实际上,观察近一两年来的经济形势,要点和本质问题恰在于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而这方面隐藏的问题确已相当之大。当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有很大的必要性。如果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不及时作出一些适当调整,很可能会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让我们看一些具体分析。 1.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7》公布的数字,在5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1996年比上年下降的有30种,占54.5%;其中消费品为17种,投资品为13种。在这30种产品中,下降幅度在25%以上的达10种。而在产量比上年上升的25种产品中,上升幅度在5%以下的还有10种。 就是说,在55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1996年比上年增长超过5%的只有15 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象这样既涉及消费品、又涉及投资品,发生大面积和大幅度的下降,是自从1978年以来的首次。它所反映的问题,显然不能只用微观因素来解释。即是说,不能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只是少数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合理。事实上,问题恰恰发生在宏观方面。上述数字已经说明,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发生了比1995年更严重的相当大面积的资源闲置问题,工业生产在相当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衰退。 2.根据1994年和1997年《中国统计摘要》公布的数字,1996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5.67万公里,比上年增加3.8%,增幅为1978 年以来最高的一年。而铁路货运量为168803万吨,比上年仅增加1.78%,其增幅不但大大低于铁路营业里程的增幅,并且为18年来的倒数第8位; 铁路货物周转量为1297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0.78%, 增幅更低于货运量,为18年来的倒数第2位。 与铁路运输情况相似,1996 年全国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总计为1265525万吨,比上年增加2.49%,增幅为18年以来的倒数第6位;货物周转量总计为364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97%,增幅亦为18 年来的倒数第2位。 多年来交通运输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运输更是瓶颈中的瓶颈。这样的短线资源出现利用率下降,或者未达到应有的增长水平,说明经济资源闲置的情况相当严重,国民经济已经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运行,换言之亦即出现了不景气。 3.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7》公布的199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数字,与固定资产本投资密切相关的三大材产量1996年均有下降。其中水泥下降1%,钢材下降4.8%,木材下降0.5%; 且水泥和钢材产量均为18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如果考虑进出口因素,则除了木材供应量增长0.4%外,钢材和水泥的供应量仍是下降的。这些,与公布的固定资本投资18的增长幅度之间,似也存在自相矛盾。我们有理由怀疑,1996年全社会正常的有效需求中,固定资本投资需求实际上是否象公布的数字那样大?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否能达到9.7%,值得研究。 根据上述分析和判断,再联系到前面和第一点所说199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自1978年以来首次发生大面积和大幅度的下降,我们至少有理由怀疑,公布的国民经济第一、二产业生产总值的统计值很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过大。换句话说,我们有理由怀疑,在统计数据方面也出现了一种“泡沫经济”,即“数字泡沫”。如果这种情况确实存在的话,则它将是比房地产热、期货热、股票热以及存货投资非正常增长都更加危险的泡沫。鉴于历史上(主要是1958年至1960年)我们曾经受过这种“泡沫经济”的严重损害,现在提出警惕这个问题可能是有必要的。 4.1996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并非微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 继1995年之后,1996年全国各行业、各地区的企业普遍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仅次于1990年的最严重的经济效益下降问题。一些舆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不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另一种说法则认为,1996年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主要是由于利润转移的各种因素所造成。应当承认,这些说法各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们或是想用微观经济原因来解释宏观经济现象,或者是缺少具体的数据分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问题,而显得缺乏说服力。因为,“部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也好,利润转移的各种因素也好,都并非1996年才发生,而是十几年来长期存在的现象。为什么十几年间(除1990年)都没发生如此严重的经济效益下降问题,而1996年却发生了呢? 若一定要强调“部分企业”存在的经营管理差的问题,那么,我国对上市公司的标准限制较严,其经营管理应当比其它企业相对好一些。但据《金融时报》1997年5月24日的一篇文章分析,在1994 年底前上市的288家公司中,亏损户数从1994年的3户,增加到1995年的16 户和1996年的30户;每股年收益也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这些数字从一个方面说明,三年来企业效益下降是总体趋势,不是特殊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