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此精神,就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问题,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政治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1. 政治体制:是指在既定的基本政治制度范围内,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权力的配置状况、相互关系、运行方法、地位和作用的有关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 2.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其首要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包括党政关系体制、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等政治权力相互关系体制、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结构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等。此外,还包括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公民权利、群众利益和公共舆论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运行方式的制度规定。一般来说,政治体制与基本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但也有不完全一致的时候,特别是在一种政治制度确立的初期或尚未健全的时期,不一致的情况更多。 3.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在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体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这种政治体制,对于克服建国初期的困难局面,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颠覆威协,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体系、保证国力的强大和国家的统一,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弊端就逐步暴露出来,而且日益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太协调、不太适应。其主要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容易产生一言党、个人专断、官僚主义、以权谋私,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及时纠正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次发生大规模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现象,都与这个政治体制有关。 所以,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改革现行政治体制,并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兴利除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具体制度,使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根深蒂固,政治体制改革难度很大,是一项探索性的事业。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迫切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1.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8 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分析,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任务,并强调,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现。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相信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这一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有力地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事业向纵深发展。此后,政治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改革的重心是经济体制改革,这就使政治体制改革没有真正深入展开,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迫切要求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民主政治传统出现在那些商品经济较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商品经济所以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于商品经济内含的平等和自由本质,构成了民主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商品作为一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其价值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的原则是等价交换,买卖双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自愿的基础上,买卖其产品。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有自由决断、自我选择的充分自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为前提。因此,商品经济本身具有民主、自由、平等的内在要求。商品经济自身所内含的这些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必然会转变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从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高度集中的行政机关的生产管理权已经或正在向千百万相对独立的商品经济单位和个体转移,相应地也要求赋予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上的自主、自立的权利,赋予各利益主体在竞争中的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的权利,也就是说要求经济生活的民主化。而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必然会转变成人们对政治上的民主、平等、自由、法制的追求,从而使得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