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民营企业在经过了十多年狂飙突进式的资产膨胀后,面临着第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选择,其发展已经从单纯依靠政府政策提供生存空间,走到了通过自身素质求得发展的重要关头。关注民营企业微观主体行为,是提高民营企业运行质量的着力点及突破口。所以从这一层面上看,应当正视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 1:资产与净资产混淆——唯资产论英雄 资产、销售额、职工人数、营业利润是确定企业规模的主要指标。但是,由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和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职工人数在衡量企业规模方面的意义相对下降。因此,现代企业的大、中、小规模的划分主要依赖于其资产规模、销售额的大小和利润的多少。其中资产规模是一个核心指标。资产规模是资金运用的结果和存在形式,而资金运用取决于资金来源。通常,企业的资金来源都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自有资本,而必须对外筹资,即负债。因此,在评价企业时,资产规模是主要的,但应该分清总资产和净资产,弄清楚企业的负债水平。同样,销售额及利税是衡量企业经营规模的重要财务指标,决定着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经营质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销售额及利税指标比资产规模更重要,资产若不产生销售额和利税,则既无市场价值又无社会价值。 可是,当前在民营企业的财务评价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资产与净资产混淆不清,谁的资产多谁就是老大,而不看企业的负债水平。许多企业号称资产多少亿,实际资不抵债。另一方面唯资产论英雄,不重视销售额及利税两项重要财务指标,这样来评价企业既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失公正的。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导致某些民营企业盲目铺摊子、上规模,忽视实实在在的经营管理,从而使资本效率低下,在虚荣光环的笼罩下,企业走向崩溃。 误区2:盲目多元化——失去昨日的辉煌 企业多元化应是有前提的:一是企业的主业发展已经到了较高的程度,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完善了;二是自有资本充足,无须冒负债经营的风险;三是进入的领域都是深思熟虑策划已久的。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任何一个行业的潮涨潮落,都动摇不了它的根基,任凭市场风云变幻,该企业总能扬长避短,进有退,退有守,于生存中求发展。但是,民营企业的初始积累的光荣和梦想,往往使企业决策者们有意无意地形成强烈的增长欲,无论在自己起家的行业还是别的其它行业,认为都应该获得最大的增长。在强烈的增长欲驱使下,企业往往看到哪里热就向哪里投资,而忽略产业选择的可行性,盲目多元化经营而忽视某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同时也忽视了集中规模与多元化之间的平衡。企业经营出现随意性,简单地认为“一个项目赚一百万,十个项目赚一千万”,一旦碰壁,不仅新的增长点成为泡影,而且过去的优势也会丧失殆尽。 此外,民营企业的盲目多元化还表现在盲目跟风上,哪一行业看好,就进入哪一行业;哪一产品热销,就投资生产哪一产品;哪一市场火爆,就挤进哪一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重复投资,生产能力过剩,市场饱和,最终导致恶性竞争,效率下降,甚至企业破产。在这种盲目跟风情况下达到的所谓“多元化”,同样会使企业失去昨日的辉煌。 误区3:员工非正常流动——发展的巨大障碍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是现代企业立足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决于人才竞争并不是单纯的经营理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市场现实。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赖于企业内部人事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外部人才市场的有序运作。从员工流动的角度看,员工在企业内部的岗位流动和通过企业外部市场流动,都是很正常的人力资源配置现象。但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带成果跳槽,高层管理人员受高薪引诱不辞而别,技术骨干被人挖走,创业伙伴另立门户来恶性竞争等现象的发生,则充分反映了企业员工流动的非正常性,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完善民营企业的人事政策,实现稳定而又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维持企业员工流动的有序性,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误区4:债务意识淡漠——重入危险三角区 资产负债比率或者说资本结构,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注意的重大财务政策问题。它涉及到企业的偿还能力、资本成本、债务结构、资金运用效益等诸多方面。在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下,一般须在通盘考虑借债来源、成本、结构、风险、收益等因素的前提下再作出相应的债务决策。目前民营企业的债务管理水平整体上比国有企业要弱得多,不仅如此,有的民营企业已明显走入债务误区。具体表现在:1.高负债经营,即不讲债务成本,成本再高也敢借;2.不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能拖就拖;3.欠人和人欠相互缠绕,三角债屡清不断;4.不注意资金的有效运用,敢借不会用;5.企业内部缺乏债务监督机制,漏洞多,浪费大等等。所有这些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财务运行,更恶化了整个社会债务关系。 误区5:决策层幼稚——后劲不足 在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大都是由其它社会阶层分化而来的。在他们中间,文化程度不高、经营知识欠缺、市场决策能力不足、职业化意识不强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面临着规模化、集团化和向国际化转换的背景下,经营者的整体素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现实中,由于经营者素质差,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失误、失败甚至破产的案例也时有发生。由此,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经营企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专门职业,并有其特定的职业要求,并非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操作的。这已被现代化企业理论和国际经验所证明。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经营者的素质、决策能力甚至努力程度,与其它成员相比,对公司的成败更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对经营者的学历、经历、经营理念、战略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统筹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要求程度更高。这种职业素质的形成有赖于严格的工商管理培训和长期的经营锻炼。相反,不经过基本工商管理训练,不经过长时期的经营实务操作,或不具备一般经营者的职业能力,从科技岗位,从生产队队长,从其它职业或初出校门就承担起企业经营者的职务,实在难以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