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10年来,一批志在改革的教育工作者对中国教育的前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探索,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选择,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必然。 在199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思路和要求,标志着浩大的“素质教育”工程已经启动。 然而,笔者认为,目前要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仍有不少障碍。 一、传统教育的障碍 从孔子创办私学开始,中国的教育就与“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学而优则仕”给教育打上了深刻的“官本位”烙印;“书中自古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更给教育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中国的教育自来就缺乏人格教育、精神教育、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和审美教育。从隋朝开始,教育一直为科举服务,源远流长的科举制度不但扼杀了教育的生机,而且还确立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流弊至今。迨及近代,西风东渐,帝制覆灭,科举制度也随之废止,有识之士纷纷致力于教育改革。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教育仍然未能脱离传统教育的窠臼。 建国以后,党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教改”呼声也时有所闻,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直未能贯彻落实,只是流于口号和形式。 文革10年中,教育被疯狂的政治运动所取代。 10年动乱后,痛定思痛的人们虽然也逐步认识到“应试教育”的严重缺陷,但饱受“拉关系”、“走后门”、“血统论”、“裙带风”之苦的人们为了求得相对的公平和合理,仍然无可奈何地选择了“应试教育”。直到今天,学生的“中考”和“高考”上线率仍然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 二、认知、心理障碍 目前,除了会议上的讲话和报刊上的文章,人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普遍认识不足;对现成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习以为常,心安理得。固有的“应试教育”迎合了广大国民因循守旧、不图进取、不思变革、求稳随缘的心态,也满足了自古以来“大一统”的民族心理。“老师讲教材上的,考试考教材上的,成绩看试卷上的”已成为我们祖祖辈辈奉守的学习规律。检验学习成绩和效果仅凭一纸试卷,其中的弊病是十分明显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居然能够视而不见,见而不理,理而不改。当然,也有不少人认识到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回头一想,我一个人能够做啥,众人过得我过得,久而久之,心中也就坦然。再说,在“高考”、“中考”以及大大小小的“统考”指挥棒下,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苦于作业,哪还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去思考“素质教育”,去思考教育改革。 三、操作、检测障碍 “应试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其标准是能够量化的,其操作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按部就班,十分方便,完全符合广大国民讲求实惠、急功近利的心态。而“素质教育”是一项新的教育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程序,许多问题还有待探索,其效果是隐性的、间接的、长期的,且不易量化;其检测、评估易受人为的干扰,也易受到挑剔。 现在有人认为,改革“应试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须知,“应试教育”不是错在考试;而“素质教育”也不是不要考试。考试只是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无所谓对与不对,关键在于考什么,怎么考。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就包括要寻求和建立一种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考试、考核方法。 四、教师素质障碍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乃是至关重要的。“师高弟子强”,“严师出高徒”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这个道理无须多讲。需要重视的倒是当前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文化素养,更缺乏自觉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治学精神。他们被官场中的一些腐败现象和商场中的一些投机行为所诱惑,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在片面的物质攀比中感到失落。于是,满腹牢骚,工作消极。有的跳槽、下海;有的形神分离,把学校视为市场,把学生当作顾客……教师如此,何以培养学生?况且,“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繁重的任务只靠少数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是难以完成的。 这些年来,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也作了许多工作,各类教师的学历达标和进修培训也从未间断,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认识和操作上的失误,致使许多教师学历虽然达标,但敬业精神和实际水平并无多大提高;有的岗位培训也流于表面,例行公事,其中的水份和泡沫是不言而喻的。 五、社会环境障碍 完整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只是社会的一个部门,离开社会和家庭,仅靠学校孤军作战,“素质教育”是收效甚微的。绝对不可低估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巨大影响。如果官员的素质不高,家长的素质不高,各行各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素质又能提高多少呢? 我们欣喜地看到,树文明新风的群众活动正在全国展开,这无疑给“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仍然说明,我们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