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抱古城苏州,一个充满生机、颇具规模、层次较高的开发区群体正在崛起: 城东是规划面积为70平方公里、首期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这个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推动、共同开发的国际级合作项目,现已拉开建设序幕,第一期工程2平方公里中的微型示范区已经启动。 城西是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暨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里,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户,一个现代化新城市的雏形已初见端倪。 城南是规划面积为7.81平方公里的吴县经济开发区。这里,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已逐步成为投资者的热土。 城西北是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这是迄今全省最大的全独资开发区,全省最大的独资企业“维德建材集团”落户于此。 一个建成区目前不过59平方公里的城市周围,集结了大于建成区面积数倍的开发区群落,这在苏州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当我们在惊讶、欣喜之余,又不能不陷入沉思:未来苏州的建设目标是什么?如此规模的现代化新区与千年古城苏州有什么内在联系?如此众多的开发区之间应当如何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把城市和开发区建设纳入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不无补益。 (一) 一支优良的军队,必定以训练有素的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连队为基础。同样,开发区群体水平的优化,也是以较高水准的单个开发区为基础、为支撑点的。如今,围绕苏州的4个开发区,就其个体水准而言,堪称一流。它们都有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建设目标,都有一个较具活力与生机的运行机制,都有一批优秀人才,都保持了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战略构想初步体现。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办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大开放的“示范区”,优化结构和推进经济上水平的“启动区”,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先导区”,深化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试验区”。而开发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构想正在变为现实。以苏州新区为例,这个昔日大片田野的空旷之地,经过近年来的高效开发,现在一个高楼耸立、道路畅通、外商云集的现代化都市的轮郭已初步形成,展示了古城苏州90年代的崭新形象。这里集中了苏州市区40%左右的新兴工程项目、6个全市重点骨干项目,其中有11个是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还引来了荷兰飞利浦、美国普强等国外大批著名的高技术企业,成为苏州二次产业更新换代的摇篮。现已进区的企业,到1997年,可形成300亿元产值的生产能力。苏州新区将成为苏州经济领域中引人注目的新的生长点。 其二,创造了“苏州效率”。苏州开发区的诞生和发展几乎是很难分清的。许多开发区在创建初期实行的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招商”的立体战术。各道环节、工序的衔接十分紧密;批办项目普遍“特事特办”,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因而,无论在国内同类型的开发区中,或者在外商投资者的心目中,苏州开发区的效率都属一流。 浒墅关经济开发区是起步较晚的省级开发区。迄今,却在全省48个省级开发区中创造了“进区项目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外资到位率最高的”的3项纪录。新近批准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的微型启动区已实施“六通到边”,连接园区与苏州城区的主干道苏斜路一半已通车,如此进度被有关领导喻为“苏州效率”。 其三,形成了“区域特色”。“项目是生命,特色是灵魂”。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自觉从实际出发,依据本地的经济结构、地理交通、人文史迹、劳力素质、政策环境等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使各种潜在的、分散的、低效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整体的综合优势,从而使开发区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个性和特色也日益明显。苏州新区的开发,考虑到古城的传统产业较多,而市区又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因此,把开发和研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光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的区域特色。吴县经济开发区则利用紧邻苏州市区和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已建成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7万平方米商住两用楼,1.5万平方米打工楼,吴中商城、东吴商场、华诚国际商厦、加利大厦、碧波花园别墅等一批商业、金融设施和综合大厦正在建设之中,它将以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前厅”和苏州新区的“南花园”作为自己的区域特色。 其四,显示了不同的“驱动机制”。从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的情况看,具有权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驱动机制”,是其迅速发展的动力源。各级党、政组织利用经济的、行政和的、政策的多种手段,调动开发区内在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加快建设进程。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战略性选择,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从吴县看,其目标是要把开发区办成吴县的新城区,成为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看,其动因之一,是在郊区地盘不断减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浒墅关这块宝地,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苏州新区则更多的是从保护古城、发展城市的角度出发,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区、经济区和新城区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