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0年的发展和建设,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明显。开发区轴心及其凝聚的各个增长点已逐渐聚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资料表明,主要开发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年经济增长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50%以上。 ——开发区通过区内的“龙头”项目带动母城的加工企业发展。开发区这几年引进了一批大的“龙头”项目进区设厂。并帮助这些企业在母城和周围组织了不少国内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加工零部件。这些“龙头”企业还帮助为之配套的企业引进关键的机器和设备,培训和指导技术人员,大大提高了这些老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产品档次,通过“龙头”企业装配后打入了国际市场,带动了老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如天津开发区的日本独资企业雅马哈电子琴厂,带动了市内10几家电子元件厂的产品出口。又如昆山开发区的合资吉安特自行车厂,有40多家企业为它配套,产品绝大多数出口。大连开发区1993年实现外协加工金额已突破了5000万元,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各地设立了100多家分支机构。 ——开发区为母城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投资环境优越的场所。随着开发区投资“软、硬”环境的完善,在开发区办厂的配套条件明显优于老市区,而老市区这几年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大批老企业由于设备老化,厂房破旧,却苦于缺乏资金,无力改造。开发区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企业搬到区内来。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通过出让原有的场地获得易地改造的资金,并在开发区和外资嫁接。如沈阳开发区结合沈阳老工业基地的特点,以老企业易地改造为突破重点。几年来共吸引市内14个大中型企业进区举办了17个大型项目,总投资18亿元,投产后可年创工业产值25亿元。这些企业生产的16个品种、52个规格的产品,属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有5个品种,属拳头产品的有10个品种,其中磺胺嘧淀、纲丝帘线、超高压胶管、高精度带箔材、数控系统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这些企业焕发青春的同时,也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提高了城市综合治理水平,调整了城市的功能布局。 ——通过开发区这个“窗口”,带动内地企业产品出口。大连开发区在这方面比较突出,他们充分发挥腹地的资源和大企业的优势,和腹地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销售渠道,在开发区生产出口产品。吉林江北机械厂是我国较大的生产大口径管件的军工厂,但由于属中、低档次,多年也没有进入国际市场。1988年,他们在大连开发区兴建了一个工业管件厂,和外商合资,引进美国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产品迅速更新换代,达到国际水平,年产5000吨的工业管件全部在国外销售,每年创汇5000多万美元。又如哈尔滨轴承厂是我国三大轴承厂之一,地处内地,外销渠道一直不畅。1986年,这个厂在开发区兴建了轴承分厂,仍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小型轴承。一些外商到这个厂考察和洽谈后,对中国能生产这样高质量的轴承感到惊异。日本、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纷纷订货,年产1520万套小型轴承全部进入国际市场。日本几家公司纷纷要求与之合资。中日合资的吉日铭木有限公司利用吉林盛产的柞木、水曲柳等木种,引进日本的资金和80年代创切单板的精加工技术,生产电视机、乐器外壳贴面和高档家具贴面,畅销亚洲市场。中日合资的大连日清制油有限公司,利用东北的大豆进行深加工,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大豆综合利用深加工企业,可使我国从原来仅能生产加工4个品种增加到可加工11个,填补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多项空白,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象这种利用东北地区资源,进行深加工出口的企业,大连开发区有40多家。 ——开发区通过为母城提供项目和信息,与周围地区联合创办工业配套小区,带动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如沈阳开发区实行项目双向引进,信息双向交流,内外沟通,及时地向市内有关部门和企业反馈情况,积极向各界介绍老企业的优势及对设备、技术、市场的需求,主动为市内老企业牵线搭桥、引荐外商、引进外资,扩充了沈阳与国外进行信息交流、经济交流的渠道和空间,已向市内机电、汽车、医药、化工和电子等重点支柱行业推荐项目20多个。又如昆山开发区从1992年以来,先后与全市20个镇成立了经济开发联合公司,并先后在开发区周围办起了8个工业配套小区。开发区管委会积极向各配套小区转介工业项目和介绍投资外商,将开发区主产品的配套产品的加工、将劳动密集型项目和其他不适宜在开发区的项目介绍到配套区,促使外商投资企业到配套区落户,形成了以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小区为依托,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仅去年一年,昆山开发区为周边乡镇和这8个工业配套小区引进项目40个,投资总额1.7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6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