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一些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陆续被搬上荧屏,在观众的瞩望中,产生与其心理预期相符或相悖的效果。尽管对于艺术的认知,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艺术品的质量是有其客观标准的。新时期以来,就古典文学名著而言,经电视改编的已有《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以及最近播出的《水浒传》等等;再就现代文学名著而言,经电视改编的也为数甚多,如《四世同堂》、《围城》、《家》、《死水微澜》、《霜叶红似二月花》、《雷雨》以及正在拍摄中的《二马》等。应当说,在今天,当电视剧的创作数量与质量尚不足以适应电视剧制作业的需要之时,从现有的被公认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创作原料的做法,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可行性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电视刚刚腾飞的阶段,似乎是还不成熟的时期,短短20年,几乎把中国唯有的几部古典小说名著都改编播出了,有的甚至以不同形式拍过两、三遍,这颇有些电视淘金热的味道。所有的剧本,大体都采取专家顾问、智囊策划、写家分头操笔的做法,争速度,抢占先,也确乎有些象电视剧《水浒传》中主题歌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味道。这是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电视现象,又是一个相当仓促的历史进程。它既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中国广大观众对电视剧的渴望和需求,又锻炼了中国年轻的电视剧队伍,总的趋势是越做越好,越做越有经验;但是,也不可忽视其初创中难免的草率。我们把这个电视剧改编名著的历史,视为中国电视剧的名著改编的初始阶段。将它与世界性的改编名著的历史潮流相比较来看,它仅仅是一个开端,决不是结束。正因此,我们认为于《水浒》播出之后,迎来了一个对名著改编电视剧的最佳总结时期。它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站在更高的视点上,更冷静、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它们的得失。从未来意义上说,其所蕴含的艺术经验教训以及某些规律,其价值不见得比其成品更低。我们不能像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而应认真总结它们所提供的经验。如果有人写一写这一段的名著改编史,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我们之所以把它界定为改编电视剧的头轮历史,是因为它的确有着草创的勇敢,也有着草创期的幼稚,同时也有着艰辛探索的艺术创造精神。在我们看来,在一些改编的基本问题上,还不能说有了理论上的提炼和升华。的确,在这些电视剧播出时,曾发表了不少文章,甚至还出版过研讨的专集。但这仍然需要作更综合的考察。单就剧本改编而言,无论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是《水浒》,都提出了值得认真讨论的课题。甚至就编剧方式也需要研究,通常所采取的智力组合型的改编,速度是快了,但是却很难达到独具艺术个性的创造性改编的高度,而导演上需要总结的问题就更多。 诚然,改编自名著的电视剧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名著高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可有效地保障剧作的质量;名著的普及效应和人们对改编效果的心理预期,可明显地增强其传播作用,这些都是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前提。然而,改编也同时具有某种不可小视的局限,这好比是带着镣铐跳舞,举手投足间总不可以随心所欲,忘乎所以,否则就会被指责背离了原著,减弱了艺术魅力,损伤了艺术形象。 就已经播出的一些电视剧来看,尽管同属改编的范畴,但在具体剧目的比较当中,不难看出,其改编程度确有大小之分,改编方法有文野之分,改编质量有高下之分,改编效果有优劣之分。尤其是环绕某些改编的电视剧所展开的争论,从最早的《红楼梦》到刚刚播出的《水浒》,一方面是传媒的狂轰烂炸般的宣传,吹得天花乱坠;一方面也有着不可轻视的尖锐批评,其评价之悬殊,有时也使人莫衷一是。当然也有相当中肯的批评和评估。在我们看来,这些争论是正常的,但也是值得再度回顾并加以梳理的。 (一)关于尊重原著。 对于改编来说,是否尊重原著,本来不是一个有着很大争议的问题,但由于所谓后现代的理论,在他们看来,无所谓尊重原著,任何经典,在一些人的眼里,都只意味着一种“过了时的旧信息”,都可任其拆解、拼接、歪曲。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不把后现代的理论及其对改编的主张和作法列入讨论的范围,它属于“另类”问题。 究竟怎样才叫做尊重原著?如果把依样画葫芦也称为尊重原著,那未免过于“小儿科”。事实证明,如果全然照抄,也就无所谓改编了。正如任意篡改,恣意变动,无疑犹如另起炉灶,也谈不上是改编一样。改编要尊重原著,最重要的是重视原著的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保留其中的精粹成分,这是一个关系到改编之成败与否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在文学史上乃至文化史上已有定评的名著,轻易做“翻案”文章,或无视历史基本事实一味“戏说”,其结果很可能陷入一种自寻烦恼的境地。因为既然改编的对象是公认的名著,那么它本身就具有某种公认的价值,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中认同的美学意义。假如编导们随心所欲地大胆创造,原作却像魅影一样挥之不去,硬性地拆解之后,便是符合了编导的心意,恐也会受到观众的指责。而且,观众有理由质询编导有什么必要借用名著的名字,何不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另编一部新戏。 在这里,电视剧《水浒传》受到的赞许和《雷雨》受到的非议,从正反两个方面显示了把握原作精神对于实现改编之成功目标的重要意义。电视剧《水浒传》并非没有问题,但播出后,不仅研究古典小说的专家、学者给予肯定,连一些书摊、商贩也重新打起了旺销名著的主意,而普通观众更是给以普遍好评。尽管观众所喜欢的剧中人物各自不同,他们欣赏这部电视剧的着眼点也不尽一致,但是电视剧《水浒传》大体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预期,这一点是肯定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应当承认它保留了或者说它揭扬了原著的精神,留存着原作所特有的侠气和义气以及自由奔放的英雄豪气。尽管删消了一些不必要的枝蔓,但原作的精华却不曾失却,换句话说,即精、气、神尚在,这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此前,被导演自诩为成功的改编的电视剧《雷雨》,却引发了观众的不满和怀疑,他们不禁反问:“这是《雷雨》吗?”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视剧除了名字叫《雷雨》之外,与曹禺先生的《雷雨》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与改编者随意拆解原作的结构,损害了原作的悲剧精神和美学价值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