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香港电视剧,有几件事应该事先说清楚。第一,我们对香港电视剧的了解不会超过内地电视台曾经播出的范围。有材料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大约20年里,内地引进的香港电视剧已逾千部。如果说这个数字是可信的话,那么,我的视力所及大约就在百部之内。和这个时期香港实际生产的电视剧相比,这点收视经验当然是微不足道的,而我对香港电视剧的认识和理解,一定会先天带有某种局限性和片面性。第二,我们是作为内地观众观看香港生产的电视剧,这一特殊的身分规定了我们在观看香港电视剧时将采取不同于香港观众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我们不用衡量内地电视剧的标准衡量香港电视剧,但是,我们在观看香港电视剧时又无论如何不能摆脱内地电视剧给与我们的影响,我们是在内地电视剧的巨大背景下观看香港电视剧的。所以第三,香港电视剧从一开始就是以“异类”的身分进入内地的。站在大陆中心的立场,香港电视剧只能是边缘性的,只能是内地电视剧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也许会在讨论中实现对于这种限制的某种程度的超越。 定位在“消闲”上 讨论香港电视剧,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香港人看来,电视剧是什么?或者换个角度,人们为什么要看电视剧?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回答。问题过于宽泛也许是原因之一,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香港的编剧、导演以及理论家、评论家,乃至观众都不喜欢谈论这个问题。他们拍的只管拍,看的只管看,谁也没有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地就此发表过任何宣言,至少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过。当然,不说不等于没有,我以为,他们是将自己的主张默默地贯彻在每一部作品中,或者是贯彻在自己的欣赏态度中的。因此我以为,要想了解香港人对于电视剧的看法,更便捷的方法就是看看他们拍了一些怎样的电视剧或他们日常要看哪些电视剧。 香港电视剧不是为教化而拍的,更不是为审美而拍的,也没有观众要求电视剧为他们提供“生活的教科书”,或成为某些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方式”。事实上,对他们来说,电视剧只是一种可供娱乐、消闲的商品,他们的看电视剧,也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调剂生活,放松身心而已。一位香港朋友告诉我,他们那里看电视剧,往往是在紧张工作一天之后,吃完饭,洗个澡,换上宽松的睡衣,然后卧在沙发上。这样的观赏姿态我想不应该只是个例,在现代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姿态是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在这里,电视剧不可能表现为“自我升华的精英倾向”,或营造一种“高亢飞扬的政治兴奋感”,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为每一个个体的观众指出一条“排闷消愁的玫瑰之路”,即以工作和闲暇为两大内容的现代城市平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香港人把电视剧定位于“消闲”,应当说是比较接近电视剧的本质的。不过,有一点应该说明,追求本质仍然是内地的思想方法,香港人想问题恐怕比这要实际得多。他们至少看到了这样一点:电视剧不是拍给少数人看的。事实上,在香港,电视剧观众的主体从来不是抱定某种人文理想和价值观念,或热衷于某种政治口号的知识界精英,而是广大的城市市民。他们选择看电视剧作为打发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的主要方式,其理由就是,在诸多消闲娱乐的方式中,看电视剧是最便捷、最便宜的。香港的电视剧出品人大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人,他们投资电视剧的目的,就是为了牟利生财。所以,以他们的商业眼光,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所生产的电视剧必须迎合世俗社会大众生活的需求,才不至于被观众所冷落,从而最终实现赚钱的目的。 不凌驾于观众之上 我们看到,香港电视剧因此展示出了完全不同于内地电视剧的一些特征。它们主要表现为:第一,不承担宣传、启蒙和教化的任务,不摆出“先觉觉后觉”的凌驾于观众之上的姿态,也没有传播新思想的义务和能力,而是直接认同于一般市民的思想和趣味,认同于流行的价值标准。就像有人所批评的那样,香港电视剧“大都专迎合社会心理,没有一定的目标”,不过是什么吃香模仿什么,什么时髦追求什么,趋时随势,游戏文章,当不得真的。比如《霍元甲》这样的电视剧,内地有些人喜欢给它戴上一顶“颂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帽子。其实,这顶帽子给它戴是很不合适的,充其量,它也就是迎合了80年代以来香港人的“寻根热”和“身分危机感”。至于有些社会、言情内容的电视剧,我们的观众愿意称赞它们“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格”,“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云云,这样说或者有一些道理,因为香港电视剧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往往带有“传统特征”,往往讲究“发乎情而止乎礼”。但我想指出一点。香港电视剧中所表现的“正义感和道德情操”,与其说体现了编导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还不如说体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欣赏要求,和内地电视剧中已经意识形态化的“民族传统”和“道德说教”,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香港电视剧不标榜创造性和独特性,不在乎是否超越了别人或超越了自己,也不把创作视为实现心灵与精神自由的途径,在这里,电视剧的生产方式主要表现为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仿作和复制,从而使内容、样式和趣味都带有严重的模式化倾向,比如人们习惯性地将电视剧分成武侠、枪战、滑稽、公案、言情、宫闱、古装、时装等类型,也有人叫作搞笑片或催泪片,不过是“赚人眼泪”或“博人一噱”罢了。无论那一种,只要观众喜欢,有较高的收视率,他们就可以仿作和复制下去。比如《霍元甲》受到欢迎,跟着就有《陈真》问世;《戏说乾隆》一炮走红,接下来就是续集乃至《戏说慈禧》;还有诸如《法中情》《法外情》《法网柔情》《情义无价》《义不容情》等等这样一些似曾相识、大同小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作品,其中未尝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零星引进的新的技巧,但总是很快就被各种仿作和复制所淹没,从而使得许多新奇有趣的尝试最终都变得令人厌烦了。不过,他们总能找到新的可以仿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