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置身于影子王国之中,那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那里的一切——土地、人群、水和空气,都沉浸在单调的灰色里。灰色的阳光照耀着灰色的天空,灰色的脸上长着灰色的眼睛……”文学家高尔基第一次观看黑白影片时如此激动地写下了这段话。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正是以黑、灰、白的单色基调来反映世界的。观众也是饶有兴趣地从这单色调中去体味哪是兰天、白云,哪是绿叶、红花,这也是艺术的假定性,正如中国的水墨画、黑白版画也都是以单色调来反应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它们独具魅力。 然而,‘一切生物都向往彩色’(歌德语)。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始终追求色彩在电影中出现。电影先驱者梅里埃就以手工方式在正片画面上染过色;随后,出现了粗糙的染色正片,美国著名导演格里非斯在《走向东方》中便运用了染色胶片;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将起义战舰上升起的旗子染成红色;我国无声片《火烧红莲寺》中,扮演红姑的女演员也在正片上把自己的服装染成红色……这在当时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20世纪30年代彩色片的问世,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片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 色彩的心理反映 色彩斑斓的世界是在光线(自然光和人工光)照耀下呈现出来的。有光才会有色。一切物体产生颜色首先是光线的照射,其次是由物体表面结构所具有的不同吸收和反射(透射)功能,确定它在受光线照射后会出现什么颜色,最后这被反射(透射)的光,刺激了人眼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人才感觉到色彩的客观存在。 人们从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对色彩的认识也有许多心理反映。人们常把色彩同温度、重量、运动等感觉联系在一起,把色彩分成冷色、暖色、重色、轻色、突出色、隐蔽色等。由于这种心理感受的对比,又形成色彩的节奏和韵律。 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黄、红、橙的颜色与火光、灿烂的阳光联系在一起;把青、蓝、紫与水、冰、阴影、夜空联系在一起。因此约定俗成,认为黄、红、橙为暖色,绿、青、蓝、紫为冷色;以黄色为分界线,也有把绿和紫算为中色调的。生活中,冷暖色总是同时存在的。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不是只使用一种色调,但由于所占比例不同,便形成冷色调、暖色调之说。人们又把冷色称为重色,把暖色称为轻色,因为人们看到冷色会联想到钢铁、煤炭;看到暖色会联想到花朵、嫩芽、彩云等。明度高的色感到轻,明度低的会感到重。暖色又给人一种突出、前进、扩张的感觉,而冷色却给人一种隐蔽、后退、收缩的联想。穿红衣服的人站在兰色背景前显得突出,站在暖色调的背景前就会有贴上去、陷进去的感觉。 在同一幅画面里由于色彩有冷暖、轻重、突出、隐蔽之分,色彩的配置便能形成色彩的韵律和节奏。电影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它更具有像音乐那样在时间中展现自己的韵律和节奏的可能。苏联著名导演杜甫仁科认为:“……人们总是拿彩色电影同油画相比,这种比较是不正确的,肤浅的。电影中的色彩是层次分明、富于动势的。它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因此,电影中的彩色与油画比起来,更接近于音乐。” 它是视觉的音乐。 摄影师把握好同一时空和连续时空中色彩的起伏、变化,把握好色彩蒙太奇的结构,在彩色影片中便会奏出各种优美动人的彩色旋律。造型艺术家认识了色彩在人们心理的反映,结合色彩的物理和生理的特性才有可能创造出更符合人们观赏心理的作品。 色调 一组色彩关系在一幅电影画面,一场戏,乃至全部影片中形成的色彩倾向,以展示色彩的总体特征,人们称其为色调。在电影中导演、摄影师、美工师很少从一个镜头来考虑色调的处理,而是从一场戏(一组镜头),从场与场之间色调的形成与转变来设计与安排色调。创造色调的手法有多种:通过背景、服装、道具等的配置来展现;通过光线处理来体现,通过曝光、洗印以及加用某种滤光镜来展现,可以创造出黄色调、红色调、蓝色调、棕色调,创造出暖色调、冷色调,可以创造出淡彩色调、消色调,也可以形成由彩色转变为黑白,或反之等多种形式。 我国影片《普来维梯彻公司》是描写中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担任家庭教师了解社会,增长才干的一部影片。其色调的处理别具特色。影片运用不同色调来描绘每个孩子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差异,渲染家长与孩子多姿多彩的性格特征。乐兵的父母远居国外,奶奶是离休干部,生活相当优裕,但奶奶管教极严,除去读书、学习外,再不允许他有任何儿童乐趣和个人爱好,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一片苍白。美工和摄影利用白墙、白色服装、白色书架构成白色调的空间造型,以喻示缺乏生活色彩的家庭氛围。富强家是个体户,室内红家具、红壁毯、红台灯,红色调笼罩了一切,透着暴发户的富丽堂皇和优厚富裕的生活,妈妈的溺爱使他变成了一个不肯费力气,不愿意动脑筋的小懒虫,小皇帝。亚利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她性格开朗,喜欢音乐、舞蹈,生活色彩追求淡雅、含蓄、明快,摄影师选择黄色调烘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而钟实的父亲是工人,母亲长年卧病,生活贫困,得不到正常的疼爱和管教,染上了一些流氓习气,使父亲的脾气更为暴躁,对他经常拳脚相加,这在小钟实的心灵上留下的只有灰色的暗影。这么多家庭在银幕上往返穿插、转换,但由于场景色调的不同,观众从视觉造型上一眼就能分辨出几个不同的家庭。而且这些色调的选择和运用,既吻合每个家庭的特定的气氛,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又表现了孩子观察世界的夸张、浪漫的心态。影片演奏了一首多样统一的色彩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