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从中央电视台统计的数字看,《水浒传》的收视率高达44%,仅低于新闻联播。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播出,还引发了民间的“水浒”热。许多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评点人物,褒贬得失。这其中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观众。现将各方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电视剧《水浒传》是否准确把握了原著的主题 多数论者均认为电视剧《水浒传》比较符合原著的主题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认为:“电视剧《水浒传》作为一次普及古典文学名著的尝试是成功的。它基本上符合原著的基本精神。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原著中所描写的民俗风情和书中所体现的游民意识。” 它有一定的观赏性, 比较好看。(《光明日报》1998年2月1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孟繁树认为:“电视剧《水浒传》不仅对原著精神和思想意蕴把握得非常准确,而且提炼、强化了农民起义军的英勇气概和造反精神。”“对于主要人物的性格、经历、上山前后的主要行为,也做了比较准确的概括和再现。它对于‘忠于原著’所掌握的度比较好。”(《中国电视报》1998年第8期) 光明日报副总编汪远平认为电视剧基本上把握了原著的特点,成功之处有三:一、英雄气震荡。电视剧的大半部分贯穿着阳刚之气和抗争精神。二、民俗情淳厚。运用生动的画面和人物形象描绘了北宋的民情风貌,使电视剧更具有平民色彩,更有美感。三、悲剧色彩强烈,结局具有悲壮美,震撼人心。(《光明日报》1998年2月12日) 当然,也有些人持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喻家卿认为电视剧《水浒传》在主题立意上非常不到位,原著中农民不满朝廷黑暗和残酷压迫而造反的主旨没有表现出来。梁山好汉们除暴安良,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壮举也没有很好地展现。看在眼里的只不过一出宋江拉着一群杀人放火的不法之徒,争取宽大处理的闹剧。再加上妓女情深,民女淫乱,男女偷情的细节,对少年儿童的负面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北京广播电视报》1998年2月24日) 二、改编的得与失 名著的改编向来被视为难题。人们对《水浒传》这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过于熟悉了,改编稍有不当,人们就会提出异议。对于电视剧的改编,虽然也有一些批评,但持基本肯定的人比较多。 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李永祜认为:“改编原著的主攻方向是再现原著的风格面貌,而不是在原著之上编写,创造新的内容。古典名著流传时间久,深入人心。主要人物的思想、语言、行动已在读者心目中达到了定型化的状态,在这方面增删改变,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光明日报》1998年2月12日) 《文学遗产》杂志的竺青认为:“电视剧《水浒传》在改编指导思想的确定方面失之偏颇,失误之处有二:一、在改编时过于强调现代阐释者的话语权力,删改情节有些失度,忽视了原著数百年来沉淀在广大读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感受。二、古代下层社会的主体文化是江湖文化,《水浒传》正是江湖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电视剧《水浒传》虽然着意表现了侠义思想,但理解失之于简单,没有将侠义思想放置在江湖文化的思想体系中去考虑,缺乏这一特定阶层作为文化群体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格。”(《光明日报》1998年2月1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认为,改编古典名著不能不删,删改得恰到好处还是有可商量的地方,如石秀这一段改得不贴切。还比如,宋代没有昆曲,没有花生,高俅踢的球太鲜艳了,作为学问来说是要讲究的。尽管如此,他认为电视剧《水浒传》“比较好,非常好”,是古典名著中“拍得最好的一部”,每集都看,“一集都没有漏”。(《中国电视报》1998年第9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希凡认为:“《水浒传》改编得比其他几部古典名著要成功。它的结构完整,取舍得当,人物鲜明。在结构上,它采用了《水浒传》的百回本,略去了招安以后,为朝廷所做的多次征讨,把笔墨都放在了征方腊上,极为渲染悲壮、惨烈的气势,浓缩了《水浒传》的悲剧内涵。” 黄临新说:“原著中存在着叙事平缓,情节松散的问题,这就需要强化戏剧冲突。改编后的电视剧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艺术创造。比如电视剧删去了梁山义军与童贯的斗争,集中写了‘三败高俅’。又比如为了表现农民兄弟‘同根相生’的亲情,特别虚构了燕青、李逵与庞氏兄妹由相识、相交到刀枪相向的情节,增强了起义军互相残杀的悲剧性。另外,电视剧淡化了原著中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戏,删除了诸如‘洪太尉误走妖魔’,‘宋明公遇九天仙女’的戏。但也未删除净尽,如征方腊,把大风吹倒旗杆作为一种凶兆。这表明编导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注意了适度。因为文学作品总要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风貌,带有封建色彩、神秘色彩的东西,应能淡化,却不能净化,一点没有,也失去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今晚报》1998年2月16日) 《水浒传》的总导演张绍林说:在改编中,我们力求避免过去名著改编中缺乏创造性的照本宣科和不尊重原著的狗尾续貂。在忠于原著的思想实质、主要人物性格和命运结局的基础大胆创新,追求虎头、熊腰、凤尾,使全剧的观赏性呈上升之势。在主题开拓上,我们发掘农民起义军的悲剧性根源,使以“忠”和“义”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对梁山好汉的影响更加醒目。他还表示:“有人说‘掘祖坟,改名著,找挨骂’。电视剧《水浒传》挨不挨骂,我不敢说,但为了不挨骂,我们有十分气力使出十二分的劲头,自觉上无愧于祖先,下无愧于观众,如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观众能予以理解,那将是我最大的慰藉。”(《中国电视报》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