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荧屏上的一曲《好汉歌》,那满熏着郓城土气的乡情小调,把观众带回了古老的“英雄时代”!“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歌声虽是出现在每一集后的字幕间,却余音缭绕,令人振奋不已! 于是,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以至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群雄聚义闹江州,一幕幕“英雄传奇”,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这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所谓“逼上梁山”的基本情节。在小说里,它们被习惯称为鲁林十回、武十回、宋十回、石十回……梁山的主要英雄人物,都是在这五六十回书里登场的。也可以说,多数梁山好汉的丰满的形象,鲜明的性格,都是在这五六十回书中进行了成功的塑造,细致的刻划。他们或则由于报打不平(鲁智深),或则为奸臣迫害(林冲),或则为了取贪官不义之财(晁盖、吴用、阮氏三雄等),或则因坎坷遭遇而吃了官司(杨志、宋江),或则因急兄仇、重然诺(武松),或则因与宋江有旧、慕宋江名声、又不满官府(花荣、戴宗、李逵、张顺等),总之,《水浒传》并不是通过一个特定事件,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广泛地描写了众好汉怎样在他们的独特命运里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这是小说的典型情节,连续剧基本上是按照原作的前后勾连,人物与人物连环巧接的路子结构了电视剧的情节,进行了再创造。由于编导充分运用了荧屏视觉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也包括精采而合方寸,又富于浪漫想象的武打设计,有声有色地塑造了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李逵、阮氏三雄等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他们的嫉恶如仇,他们的勇于反抗,他们的豪侠仗义,以至因遭迫害激起的烈火般的愤怒,都在艺术情节和个性刻划里有着较细腻的表现,结晶为中国人民酷爱自由、不甘屈服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鼓舞和激动了当代的电视观众。 自然,个人的反抗行动,并不终止在他个人逼上梁山的命运遭际里,而只有融汇扩深到梁山起义斗争的整体命运里,他们的形象和性格,才能显示出时代的阶级的亮采。“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在小说情节里,闹江州宋江率众聚义后的梁山,确已有了完全不同的斗争规模。它不再是三拳打死镇关西,也不再是风雪山神庙,血溅鸳鸯楼,而是攻城夺县,用集体的武装沉重地打击“官军”,破坏封建王朝的统治,用集体的武装斗争,打击和消灭地主豪强的恶霸势力。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三山聚义打青州,智取大名府,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多少辉煌的战斗,真是“风风火火闯九州”,既生动描绘了起义军的敢于斗争,英勇善战,暴露了封建统治政治军事上的腐朽,又丰富地展现了他们怎样分化敌人,争取同盟者,争取人民同情的复杂的斗争。 如果说,《水浒传》真有所谓第一主题,那么,连续剧是比较丰满地完成了这第一主题的。43集连续剧,是用38集的篇幅集中概括了原作81回的内容,艺术地再创造了水浒人物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起义运动、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阳刚之美的英雄主义。不足之处只是聚义梁山后的大规模武装斗争删节得多了些,包括三山聚义打青州这样的大关节,都缺少清楚的交代,这也使一些主要人物来历不明,性格模糊;无疑对宋江聚义梁山后所起的重要作用,确也有所减弱。 二 小说《水浒传》,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反映起义运动的史诗,却又是一部思想复杂的伟大作品。 《宋史》有三处关于宋江起义的记载:一是徽宗宣和二年纪;二是《侯蒙传》;三是《张叔夜传》,记述都很简单。最详细的《张叔夜传》,也不过几百字: ……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张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经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史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十一〈张叔夜〉》) 《宋史》记载中这样简单的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小说《水浒传》里,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很显然,对于这次农民起义,小说《水浒传》是作了极大的艺术夸张的,而且水浒英雄们的传奇故事,几乎从宋代开始,就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已被采集为平话或讲史的素材了。宋罗烨的《醉翁谈录》列举说话断片,其中就提到了不少水浒英雄的姓名与绰号,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而《宣和遗事》所记述的三十六将的名号以及他们的事迹与归宿,虽和后来的小说《水浒传》的故事情节稍有差异,但规模和发展脉胳却大体一致。其后,又有讲史和戏曲的不断加工。在元末明初,经过施耐庵、罗贯中的整理编写,终于有了长篇结构的章回小说《水浒传》的刻印出版。从明中叶以来,坊间刻本很驳杂,按照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大致分为繁简四类:百十五回本、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内容的差异是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回本有破辽、征田虎、王庆、方腊的情节;百回本有破辽、征方腊情节;七十回本则只有聚义梁山的情节,最后以卢俊义噩梦结。而据《宣和遗事》的记述,水浒宋江亦系当时“四大寇”之一,所以有张叔夜“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分检司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封节度使。“(《宣和遗事》)鲁迅分析了各种版本,有这样一个推断:“因疑在郭本(百回本)所据旧本之前,当又有别本,即以平方腊接招安之后,如《宣和遗事》所记者,于事理始为密合。“(《中国小说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