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1996年儿童节前,杭州一家电影院在报上刊登消息:“六一”前后一周内,免费为孩子们放映电影,欢迎学校来联系。结果没有人来。1997年儿童节前,该电影院又在广播电台连续两天发布消息,欢迎学校前来索取赠票,并且公布了电话号码,结果也没有反响。电影院经理说,即使登门送票,有时也会被谢绝,最后还得找熟人开“后门”请人看电影。(注:《钱江晚报》1997年6月2日。)儿童电影市场怎么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以为,撇开其它因素(诸如儿童片创作资金匮乏、发行渠道不够畅通、社会上不少方面对少年儿童实施电影教育的问题认识不足等等)不论,主要还在于儿童片创作的质量不如人意。现在,我们尽管每年拍有一定数量的儿童片,但产销大多不甚对路,小观众寥寥。像《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那种曾在亿万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儿童片精品,如今已鲜有所见。我国有三亿少年儿童,提高儿童片的创作质量,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以为,要摆脱目前儿童片创作的困境,在创作上有所突破,首先需正视自身的一些不足。 一 本文无意在这里具体描述当今国产儿童片创作所存在的种种症状。其实,儿童片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诸如影片内容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影片基调沉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缺乏趣味性;影片虽以儿童生活为载体,实际上却是用成人的视点来观照儿童生活,所表现的是一种成人的情怀,有明显的大人化倾向,等等。这样的儿童片,少年儿童自然不爱看。儿童片的创作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弊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最主要的是创作者对儿童片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换言之,对儿童片的概念理解不一致,这样,在创作中难免不违背儿童片的创作规律。 在1997年2月举办的第七届开罗国际电影节上, 许多外国同行问中国电影代表团成员:“在中国,儿童电影是怎样界定的?”“中国儿童电影有什么特性?”可见,如何界定儿童片的概念,是国际电影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回顾一下,在我国,对儿童片的认识是很一不致的,有两个例子颇能说明一些问题。一是,1984年出品的《红衣少女》,应该说是一部儿童(少年)片,曾获得当年的金鸡奖,但是评奖时,并没有考虑其儿童片的特性。二是,影片《失去的梦》,出品时是按儿童片的指标来拍摄的,其实,它是一部社会问题片,影片中母亲打死儿子的事件足以使全社会震惊,是一部拍给孩子的家长们看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内容太刺激儿童的心灵,让儿童看显然不适宜)。概括一下,目前国内电影界对儿童片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儿童片是为儿童拍摄、对儿童有益的影片;二是儿童片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影片;三是儿童片是与儿童目前和长远利益有关的影片。这三种意见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或失之于片面性(如二、三两种意见);或失之于不够完善、科学(如第一种意见)。对于儿童片的内涵,我以为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其一,儿童片应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影片。这里,强调“专门”二字十分必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片是主要为儿童拍的影片(例如谢晋就曾说过类似的话:“儿童影片还是要以儿童观众为主,至少要有80%是给儿童看的”)。此论显然有些不妥。因为,倘若以此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拍出来的影片,难免不能完全被儿童观众所乐意接受。或问:儿童片是否仅局限于给儿童看,成人就不适宜观赏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实际上,一些优秀的儿童影片,非但受到儿童们欢迎,大人们也喜欢看,例如《小兵张嘎》等。 其二,儿童片只是以儿童视点创作的影片。在儿童片创作中,视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儿童片,还是成人片,主要就看你采用的是儿童视点还是成人的视点。萧锋拍过一部优秀的儿童片《滑板梦之队》,该片改自剧本《滑板少年》。片名一改,视角起了很大变化。为了用儿童的视点拍片,导演对剧作动了大手术,主题改为描述大人们应该怎样理解风华正茂岁月中的少男少女。虽然也表现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但着重点却落在了成人身上。导演把它搬上银幕时,删减掉原作中大量的家庭和成人的戏,借助滑板运动这个载体,增加若干情绪段落,从而完成了叙述视点的转移。试想,倘不这样做,这部影片很难受到广大儿童观众的欢迎。 其三,儿童片应是真正能被儿童观众所接受的影片。儿童片既是拍给儿童看的,就要考虑儿童能看懂,能接受。当然,由于儿童的年龄不同,其观赏影片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为3岁到6岁幼儿拍的儿童片,影片的故事性要特别强,篇幅要力求短小,情节要单纯,语言要简洁明快。为7岁到11岁儿童拍的影片,题材宜开阔一些,形式应多样化, 影片的趣味性要强一些。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上学,但影片尚不能让他们负载过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负载那些连成人都不易解决的问题。为12岁到17岁孩子拍的影片,要通过银幕形象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一时期心理上依赖性和独立性、幼稚性和自觉性的错综矛盾,满足他们探求人的内心世界的愿望。 其四,儿童片是以儿童为创作主体的影片。我以为,儿童片中的主体人物应是儿童。当然,这里所说的主体人物不等同于影片的主角。主体与主角,一字之差,含义显然不同。例如优秀国产影片《城南旧事》,讲述了三个各自可以独立的故事,在结构上,靠小英子这个人物把它们联系起来。小英子可谓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主角,但她算不得影片的主体人物。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城南旧事》看作是儿童片。 二 如何走出当前儿童片创作的困境,提高儿童片的创作质量,我以为,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