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人性的魅力 ——《燃烧的港湾》导演 李歇浦 凡是看过《燃烧的港湾》剧本的人,都认为这部影片拍摄难度极大,是块难啃的骨头。我也有同感。接受这部影片,无疑是个“挑战”,“挑战”必有风险,但“挑战”蕴藏着艺术突破和成功的可能! 当时是什么因素打动了我呢? 1、这部影片充满了阳刚之气。有位女演员看了剧本后, 说的头一句话:“这是一部写男人的电影。”她的话有一定道理,这是由题材决定的,进劳工营服苦役的,当然大多是男人,尤其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男人更是首当其冲。但这部影片也不全写的是男人,也写了三个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女性,编剧力求把她们的命运与男人揉在一起,揉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有机,那是一个问题。不管怎么说,这三个女性……徐美丽、郑玲、静川美子,作为人物形象,各有其貌,在剧中都基本站住了。如果把她们的存在,仅当男人的陪衬、点缀,那就错了。 写男人,未必就有阳刚之气,但这部影片,把所有的人物置于“死亡湾”的特定环境中,在生与死的搏杀中去展示他们的性格魅力,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各自都散发出一种男性特有的美。 2、这部影片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对立面人物较性格化、 个性化。这在国内的同类题材中也是鲜见的。剧中的三个主要日军军官形象都写得较全面,没有常见的脸谱化、概念化的倾向。其中,对佐藤的塑造,尤为突出。佐藤是个文人,战争把他推上了实施残暴的刽子手地位,在他身上,充满了人性与反人性的激烈冲突,他的文人气质与黑寿凶残的本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他的骨髓里一旦渗透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毒汁,同样变得不能自拔。对日军在索罟湾实施的暴行,他从迷惑、内疚,直到死心塌地地跟从,以至他个人命运受到打击,仍屈从于“效忠”,甚至变得如黑寿般的疯狂。这个人物的发展,较深刻地揭示了军国主义的残暴性。 3、这部影片令我动心的第三点是它的独特视角。 国内描写抗日战争的影片不少,但描写香港人民抗日的影片也许是第一次。香港人民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沦陷时期,又惨遭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他们与内地人民一样,有着不可辱、不可欺的民族精神,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形式带有鲜明的特殊性。 据考证,影片所反映的事件是有历史依据的,香港杂志上也曾有过记载。我们去香港南丫岛看景,也确实看到了至今仍保留完好的“神风洞”,也就是当年日本侵略者搞的军事工程。但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全是虚构的,没有依据什么生活原型。这就使这部影片在创作视角上,既不同于描写历史史实为主的“偷袭珍珠港”、“虎、虎、虎”、“中途岛战役”,也不同于根据人物传记而创作的“辛德勒名单”。从视角上看,它更接近于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